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记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2017-07-17 20:37:2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本月是亚洲金融危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引发这场危机的事件即泰铢贬值,爆发20周年。这样的周年绝不是值得庆祝的理由,但它们至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回顾这些年来有哪些事情发生了改变——以及同样重要的,有哪些事情没有发生改变。

危机发生的原因在当时就众说纷纭,现在仍然如此。西方观察者认为应该归咎于亚洲国家缺少透明度,以及过于紧密的政企关系——他们称之为“裙带资本主义”。而亚洲评论家则批评对冲基金动摇了地区金融市场,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开出的药方几乎将病人置于死地。

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泰国银行公开的资产负债表夸大了它所能调用的外汇储备——这对于金融透明度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例子。外国投机客积极地下注做空泰铢,其中包括对冲基金,也有投资银行。甚至有一家投资银行,同时也在向泰国政府提出如何保卫其货币的建议。而在向亚洲国家建议如何管理这场危机时,IMF也犯了错误——应该指出,这绝不是它最后一次犯错——它提出的财政紧缩过于严厉。

在更加基本的层面上,这场危机反映了亚洲经济的历史增长模式与当时环境的错配。其历史增长模式强调汇率稳定,亚洲国家视汇率稳定为出口扩张的必要条件。历史增长模式也强调投资——不管两位数的增长需不需要投资。历史增长模式还鼓励对外借贷,视之为必要的融资手段。

但在1997年,东南亚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光靠强力投资已经不足以保持高增长率。依赖对外借贷的增长模式忽视了风险。

与此同时,外部力量也加剧了问题。经合组织接受韩国的使其政府取消资本管制,这让韩国经济暴露在短期“热钱”流入的风险下。更一般地说,各国都受到了IMF和美国财政部取消资本流动限制的压力,这放大了风险,也让维持盯住汇率制度的问题变得更大。

这一危机速写凸显出此后20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首先,危机国将投资率和增长预期降低到了可持续水平。亚洲各国政府仍然强调增长,但不再不惜一切代价。

其次,东南亚国家现在的汇率制度灵活了许多。平心而论,完全弹性的汇率是不存在的,但该地区政府至少都排除了僵化地盯住美元的政策。盯住美元使得它们在1997年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