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小说集《积木书》,潜行者之光(2)

2017-07-07 11:05:4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那么,人在文本里经历了什么,才可以创造自身的超越呢?以及,赵松在文本之外的世界里,经历或克服什么,才能超越呢?

做个潜-行-者。

《积木书》有三大亮点,一是没有目录,二是人物大多没有名字,三是开篇句首皆为省略号。为什么呢,因为不需要。设置目录和命名,就为文本及其世界制定了外在规则,而世界和人的本来面目就因此而堕为滚滚红尘。

从《积木书》里能感受到一种“不在乎”的气势,说它是“势”,因为它本质上是贯通内外的力,这种力是从赵松的自我处开启的。《波纹》可以作为《积木书》的书胆,在结尾处:“并不是什么都能用文字来保存或传达。困倦是对称的。语言的溢出,与语言的窒息,这两种状态有着多么相似的本质啊,它们之间有个寂静而隐蔽的河谷。”如果语言的溢出与其窒息在相似中同质,那么,语言使我们感悟存在,及语言使我们自欺于世,这双重命运就被扬弃出来。但可悲的是,我们通常喜爱弃前者而扬后者。

“放眼望去,无处不是布满了透明的气化的波纹,每道不够稳定的波纹似乎都是这条不时分岔的高速公路的折射,她在波纹里。”《波纹》的结尾是令人震惊的,仿佛在更高维度时空里观看那个在悲剧中而无力的“她”,“她”在自我的语言里,像甲壳虫一样爬行在波纹里,却始终不能与澄清那“波纹”的语言契合。

赵松的那道自我阀门就在这里,无力绽开悲剧的悲剧,语言的悲剧:语言是存在的绳索。就算“你、我、他”通过语言从空隙中跃出,却依然要遭受赵松世界里的语言宿命。于是,赵松诚挚地克服并放下了“自我”,从而回归语言的天命——它像澄明的缎带,隐而不发地与世间人事默默伴随,获它之力的方法不在于意志,而是存而不论的觉悟吧,以此才能成为真正的潜行者,在细微的波纹里能自明于爬行时,亦知那积木书的大体之境。

《积木书》 赵松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