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小说集《积木书》,潜行者之光

2017-07-07 11:05:4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读完小说集《积木书》,首先研究起了书名。有积木,必然有摆弄积木的人。但这个人是作者赵松吗?通篇读下来,确实能处处发现作者“写”的痕迹。

首篇《陌生人》里,“被时间过度催熟的脸,没了原形,也没有新的定形,但你又不能称之为过渡中的脸”,不难看出,从用词“催熟”“过渡”,到描述“也没有新的定形”,是全权出自赵松——小说作者自身之手,而这位作者对此也自知,但它们已暗中转化为语言的效应。

比如,《路口》,“……在路口那里等着的,是个幽灵般的人”;《缓慢》,“那些静落的雪花慢慢引入惬意的时间停顿里”;《歌手》,“……他那副委屈的样子,就像模糊的界限”;《他》,“……他默默地坐在那里,眼光陌生,凝视着什么”……从这些四处呈现的第三者视角的用词及句子,反映了作者的身影,与句子切近,与人物切身,也与情境似合似离,这种难以捕捉的发力点,绝不是“看”所能统领的。恰恰相反,被任何形而上概念统领写作实践,都是赵松极力避免的,因为那样,语言会被“世界观”遮蔽。

不如说,摆弄这积木的不是人,而是以语言对人的克服,进而使赵松转化为作者,再由作者转化为世界的观照者,在克服的过程中所绽放出的“光”,照亮《积木书》里那滚滚蠕动的混沌世界。

《阳光》里,“正午的阳光越过屋檐,温暖地照射在他们的腿上”,这个句子体现出三层交融一体境界:首先,从句型、用词及描述上,清晰地呈现了赵松的写作实践史;其次,“作者”将“阳光”调度进文本世界里,用以照亮“他们的腿”;再次,那“温暖地照射”似乎也微微照亮了那个“参与者”的脸庞。这“光”是在语言中被转入“世界”的,但赵松并没有孤立“光”本身,倒不如说,它是语言的作用,是语言的本来面目在文本里缓慢地化开,再观照出被黑暗遮蔽的密密麻麻的红尘“空隙”,它们透亮了,透气了,世界可以呼吸了。

最震惊的“空隙”却是人,《场景》里,“处于两者之间的,是日常的深渊,你所做的,是努力把头探出激流的水面”,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是完整的世界,因为“人把头探出”突破了世界惯性的封锁,突破了赵松的描述的封锁,人穿透文本,跃出赵松的指尖。世界就是这样吧,滚滚混沌,却仍有超越的空隙留给我们,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