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专访潘绥铭:不妨对“女德”宽容一点(2)

2017-07-07 10:43:34      参与评论()人

女德有市场,也说明那些先进的、好的理论存在缺陷。“最近三十年来一些比较激进的理论,最大的缺点不是理论错了,而是实践起来很难。夫妻之间要天天辩论吗?什么事情都要讲个人的权利,这就很难办。”阴阳思想抹稀泥的方式在现代社会行不通,但对一部分人有安慰作用,潘绥铭说,面对实际问题,权利的主张要和阴阳的主张结合起来。“人不可能是同步的,对于后边的人来说该怎么办?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和推动。”

与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相比,近年来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加上其他各种原因,产生一种惊慌的情绪,如此社会心态下,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就拓展开了。从女德事件谈起,潘绥铭的论述落在社会的普遍焦虑和公共对话的停滞。“不同社会阶层都有各自的焦虑,凑在一起后情绪化的问题就很明显,互联网上骂人的冲动就特别强。”

把性问题归咎于个人和群体的恶,群起而攻之,不容辩白和不同意见。占据主流的道德绝对主义缺乏包容,令社会共识无从谈起。而无法就基本问题达成共识,社会的分裂甚至更激烈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我们现在缺乏共识,而且没有机会坐下来好好说说到底怎么回事。从个人到群体、阶层,没有办法对话,不能好好聊天。”

回到当下中国多元多样的性现状,人们有自己的主张和行动,这被潘绥铭视为“理想的状态”,中国社会在短短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跨越,而性领域真正开始变化,实际上就是2000年开始,只有十几年,大变革造成了各种不适应也属必然。“私领域已经相当自由,但我们还没学会怎么自由,面对多元产生恐惧也很正常。像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对于同性恋没有概念,现在该怎么办?歧视人家?自己必须也要改变。建立新型人际关系,需要付出一些成本,会有各种损失。”

“传统中某些陈腐因素的复活,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必然付出的代价,但大家的态度是不要把我给付出去了。”潘绥铭说,从社会的角度看,付出成本是不可避免的。“理想的情况是虽然大家不同步,但是能渐渐地缩小差距,达成基本共识。我们的问题是队伍拉得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