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张弦:既然有女CEO、女总理,为什么不能有女指挥家?(2)

2017-07-06 09:18:0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纽约爱乐的中国女指挥

从20岁第一次登台算起,张弦在指挥台上站了24年。回想起第一次登台经历,她所能记得的,是内心的忐忑,“心里一直在哆嗦,发慌,很窘迫。”

那是1993年,20岁的张弦还在中央音乐学院读四年级,临时接到指挥中央歌剧院《费加罗的婚礼》演出的通知——老师吴灵芬因病不能登台,她必须顶替上去。

面对歌剧院一帮比自己年长很多的乐团成员,她显然没有信心。乐团经理听说接替的是个小姑娘,很生气。吴灵芬安慰对方,“你就让她挥过十几二十分钟试试。如果能镇住,你就让她挥下去。她要实在不行,我就赶来。”

瘦小的张弦站上彩排场的指挥台,下面一阵窃笑。“开始就有人笑说,哎哟,这个小孩儿,来干什么啊?我从序曲开始排,过了大概5分钟后,就正常了。中场休息的时候,乐团经理跟吴老师说,这个小孩儿还行,就让她排吧,您今天不用来了。”张弦说,这场意外指挥的机会,最后成了她的毕业演出。

张弦从没觉得女性从事指挥有什么不同。她在中国的两位老师郑小瑛、吴灵芬都是女性。

2002年,在美国深造了四年的张弦参加首届马泽尔/维拉指挥大赛,与泰国选手获得并列冠军。颁奖典礼上,指挥大师马泽尔指着身后两位冠军说,“这是古典音乐界的未来。”

拿着4500美元奖金,张弦进入马泽尔所在的纽约爱乐乐团实习,每周更乐团有两次排练,任何曲目都必须迅速适应。对她而言,这是比赛后另一个全新的挑战。

“马泽尔的记性太好了,他头脑的清晰度让人吃惊。那几年在纽约,每天听很多曲目,包括很多现代作品。听不同的指挥家演绎成什么样,是很开拓眼界的。”张弦回忆,她跟马泽尔学到最多的,是对时间的统筹,“他对排练有绝对精密的计算,每个曲子多长时间,排练几分钟,哪里需要排练,他全都计划好,效率非常高。”

张弦很感激西方社会对年轻人的宽容与扶持。她后来在纽约爱乐被聘为助理指挥,当她站上指挥台,所有资深年迈的演奏家都对她报以支持,“如果有意见,他们会很建设性地跟你说。正因为你年轻,他们反而会扶持你,善意地帮助你成为更成熟的指挥。”她认为,正因如此,西方古典音乐世界能诞生层出不穷的年轻指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