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专访导演王小帅:现在中国电影不喜欢我这样的人

2017-07-04 19:01:4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王小帅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颁奖现场

电影《闯入者》剧照

自2015年的《闯入者》之后,王小帅尚无新长片问世。不少人认为他是受伤失望了。电影院线曾经粗暴宣称,《闯入者》没有观众,安排了最差的时间段,最低的排片率。为此王小帅曾发声明呼吁排片,但收效甚微:“这可能是商业片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严肃电影最坏的时代。”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曾经“接受不了票房为什么这么差”的王小帅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他现在“更加不在乎那些(票房)。”

“就像谈恋爱。你已经点了蜡烛,弄出个心形,守在她门口,用各种手段说你爱她,为她吃尽苦头,人家就不理你,人家没反应,你根本改变不了她,那就退后一步算了。电影还是做我自己,不理解就不理解吧。就好像某个姑娘喜欢了大款,坐上了豪车,住上别墅就走了,你有什么办法呢,她喜欢这个,现在中国电影不喜欢我这样的人。”

王小帅就像一个闯入者,跌入喧哗的娱乐时代。《青红》、《我11》、《闯入者》是他用十年完成的“三线建设”三部曲,揭开了特定时代人的伤疤,看见里面的脓血。他平静又愤怒地展现那个时代的冰冷、粗糙和剧烈的伤害。王小帅的父母是参加三线建设的知识青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原本在上戏教书的父亲随着在军工企业工作的妻子去了贵阳,支持“三线建设”,多年后想回到上海,却很难再回去。

《青红》、《我11》、《闯入者》是王小帅用十年完成的“三线建设”三部曲

王小帅称自己是一个“没有确定故乡”的人。在他的私人笔记《薄薄的故乡》里,父亲曾讲过一句话:心里真是痛苦,作为老百姓我们只能洪流怎么走就怎么走,像河流里的沙子,冲到哪儿是哪儿。王小帅跟着父母亲半生漂泊,出生地上海、童年在贵阳、少年去武汉、成年漂往北京,他在电影中也不断书写着离开。他把那段影响了许多人的时代带到了当代,但没有太多人关心发生在这群人身上的后遗症。毕竟,“你的11岁跟我有什么关系?”

在一个提倡对过去遗忘、重视物质的时代,历史和政治的影响有多大,似乎不重要了。王小帅觉得,现在的创作者普遍不太关心社会,不发出声音,不关心政治,也不面对历史。“作为导演,你可以去拍嘻嘻哈哈的片子,不愿意呈现(现实),我没有意见,这是每个人的选择,问题是他态度不清晰,本身就不思考。这关乎到我们的环境,而不是电影本身了。”

王小帅的创作并没有停滞。正在筹备的电影《地久天长》,是他此后十年“家园三部曲”的开端,和此前私人化的叙事不同,它不再是个人感受的书写,而是要挖掘当代人的现实处境,以及背后隐秘而复杂的关系。

电影《地久天长》是王小帅“家园三部曲”第一部

这两年,除了电影剧本创作之外,王小帅同时投入到了对新导演的扶植。不久前入围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的《老兽》正是王小帅监制的作品,内蒙古鄂尔多斯导演周子陽用现实与超现实结合的方式进行关于故乡的一次美学探索。王小帅要做的是帮助这些年轻导演坚持自己的作者性:“有些不错的东西别人拿走了,慢慢就变样了,资本进来了,所谓分析市场的专家进来了,还没开始,营销部门进来了,慢慢就掩盖了导演的创作初衷。我们去不要去想市场、营销。咱们就好好把电影做好,既然选择了作者性,就要保持最原始的东西。”

今年,王小帅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评委会主席,他这样形容这个单独为新人开辟的奖项:“它是一个避风港,这个避风港可以避免外界大风大浪的侵蚀,让新导演在此梳理自己的羽毛,积蓄能量。这个避风港也是一个起航的港口,在这里发现的优秀作品和创作新人,可以带着他们优质的创作理念,从此起航驶入汪洋大海。”对于最终获得大奖的《分贝人生》,王小帅如此评价:“它带给我们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从导演、演员到制作,有一种铺面而来的生猛气息。很幸运我们有这样一部电影,让评审工作简单起来。”

他对一部好电影的判断是:“看到的第一个画面,传到耳朵里的第一个瞬间,作为观众的角度去看电影,感受它,就知道什么地方打动了你。”对他来说,初次拍电影的人最让人感动的是没有一丝顾虑:“在困境之中,在局限之中,在匮乏之中展现出的原始的创造力,电影的荷尔蒙。”这样的表达让人联想到年轻时的王小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拍《冬春的日子》时,王小帅是一个冲突体制选择独立创作的新人。《冬春的日子》是他这辈子最难忘的的事,因此他把自己的影视公司命名为“冬春影业”。电影主演刘小东和喻红是他在念美院附中时认识的同学,“拍完之后在一位朋友家里,拉了一块白布,借了一个放映机就放了,看完大家都觉得不错。当时觉得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也可能是最后一部电影。”对于王小帅来说,这是导演生涯的开始。电影中迷茫的“小艺术家”后来也成为蜚声海外的艺术伉俪,参演的娄烨和王小帅一样,迄今都是第六代的领军人物。看得出来,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王小帅,似乎还是那个当初拍《十七岁的单车》的年轻导演一样,始终保持着少年心气。

对新人导演,作为过来人的王小帅给出的建议是要做有“心”之人:“就像男生女生真正动心了以后的相处,有的时候可能很笨拙,你看到他真心地慌了,这也是很可爱的,相反如果大家抱有目的的相处,钱、相亲、这样的方式也可能成功,但不如动心了以后那种生动。”

专访王小帅

说电影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那是骗子

第一财经:以过来人的身份看,一个新人导演需要在创作中注意哪些问题?

王小帅:我碰到过两种人,一种追求作者性,把他对电影的认识,技术、手段、语言放进来,值得赞许,但有时候会忽略他的“心”,他的心到底要做什么,他产生迷茫,忘了本心,只关注技术。也有年轻导演一上来就想象票房有多少,看到以前某种电影成功,他就拷贝和模仿,忘记了原创力,复杂的环境里很容易迷失。想要把市场做好,或者是作者层面做的很像大师,无外乎你是不是有“心”的人。

第一财经:最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作,你比较欣赏哪些?

王小帅:像德格娜的《告别》,张大磊的《八月》,这些片子的价值到现在还在,同时期票房多好的那些,你可能不记得。我不反对商业和市场,一点都不反对,只是呼吁重视内容,回到内容本身。有些电影票房好但是留不下什么东西,有些电影票房不怎么样,扎在人心里走这么多年。再比如几年前凭《爸妈不在家》拿到金马奖的陈哲艺,四年没有拍电影,但是提到新加坡电影还会想到他。

第一财经:对新导演来说,票房失利是否会挫伤创作积极性?

王小帅:我提到的这些导演,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冲着钱,在目前这个电影环境中,如果他们的票房好,那就是奇迹,不可能的事。他们做的时候就是心无旁骛,没有动摇,如果有,这样的电影就不存在。对于票房他们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有前车之鉴。

第一财经:相对于第六代,现在的新导演的创作环境是否有所改善?

王小帅:考验更多,诱惑更大。我们那时候往往是没路可走,华山一条路,要么摔下去,要么走下去。现在诱惑很大,刚要走过去,跑到对面的山峰,但是这边有人拉你。对于刚出来的新人,寻找内心的难度更大,在现在的环境里,出现像《八月》这样的电影,更加值得珍惜,他们在这样的纷乱的环境里,还能够守住,更不容易。

第一财经:对于电影创作来说,如何坚持艺术的同时获得商业认可?

王小帅:一个非常好的艺术电影有它的固定观众群,固定的量,如果太大,说明它不是艺术片,这是铁律,一定是小众的,问题是我们中国小众有没有,有,所以也要去珍惜别人,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观影环境,保护好他们,两情相悦,这个时候就找到了所谓的商业的结合。

第一财经:所以商业和艺术的结合是不可能的?

王小帅:很多人说电影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那是骗子,胡说八道。那不是结合,那就是一部好电影。只有一些资本家,还有自己没有办法做很好的作者电影的导演会说,我都结合在里面了,我能把钱挣了,我还是艺术家,这就是痴人说梦。我觉得在中国应该出一些人,是言行一致,是知行合一的,价值观是不变的,别摇来摆去,一会儿商业,金杯银杯观众口碑,一会儿各种奖杯。中国应该鼓励为了作者电影去寻找它该有的观众,保护好它,这叫和商业结合,我们不能把很小众的电影,扔到商业影院里去,让那些根本没有看过这种片子不了解这种片子的观众去看,然后骂你。影院经理又要挣钱,水电压力,租金压力,那就是对牛弹琴。但是现在没有办法,你只能在不喜欢你的观众面前脱光了,一点办法都没有。

第一财经:观众的多元口味还没有形成?

王小帅:全世界都是这样的。汤姆·克鲁斯的电影全世界都看,《摔跤吧爸爸》看哭了多少中国人,又怎么样,那部分人就喜欢这样的电影。商业电影当然有好的,当然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有很多打着商业幌子的烂片在大行其道。我不相信没有好的商业电影,宁浩当年《疯狂的石头》自然引爆,自己再重复一个《疯狂的赛车》都不如前面的好。好就是好,没有问题,引爆市场,获得笑声,就赢得了大众,以前的宁浩就不要回去了,做小艺术片的宁浩就不要回去了,他找到了自己。我们中国很幸运,上帝把宁浩送给了观众,这挺好的,他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第一财经:这两年还在坚持创作吗?

王小帅:我的创作没有停,它不是一个生产线,麦当劳到处复制就行,我们是创意菜,这个菜推出去琢磨下一个菜,是需要些时间的。有人说《闯入者》对我打击很大,怎么可能呢,老牛皮糖了,失望是有了,不是针对自己的得失和成败,我现在不需要这些证明,相反我目前觉得,中国式的成功是很危险的。我始终要避免中国式成功。

第一财经:怎么理解中国式成功?

王小帅:放开理解。一是指整个电影行业,一是指其他领域里的成功人士,都是中国式成功。我们对成功学的过度追求值得探讨。你过度追求成功,一旦一个小闪失,就会崩溃。真正高级的人生就是好好的认清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己该做的事情。努力过,成了,获得一些更大的回报,要感谢。如果不行也很正常,而不是畸形的追求成功。如果失败,急了,会做出出格的事情,违背底线、违背道德。当我们说道德底线的时候,就说明已经找不到底线了。对我来说,找到自己,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成功。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吴丹
首页上一页...234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