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中国企业打造沙漠经济学:如何从简单利用到综合开发

2017-07-04 09:17:1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十秒钟能干什么?对于“治沙能人”张喜旺来说,这意味着可以在库布其沙漠种一棵树。自小在库布其周边生活的他,对沙漠的印象格外深刻,“风一刮,连眼窝都睁不开,迎面吹来的沙子打在脸上,像针像刺儿在扎你。”

跟张喜旺有着同样记忆的是王文彪。在王文彪成长中最深的记忆就是漫天的风沙、令人绝望的贫困生活。他说:“如果有人问我,家乡是什么味道,我想,那就是沙土味。”而他当年的梦想之一,就是能过上顿顿吃饱、饭里没有沙土的日子。

将“沙漠愚公”王文彪与无数个“张喜旺”像纽带一样联结在一起的正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身为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的王文彪已经带领“张喜旺”们治沙将近30年,这一壮举改变的不仅是沙漠,更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贫困命运。

日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亿利公益基金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共同成立启动了“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

王文彪表示,库布其作为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经过30年实践,总结出一套沙漠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甚至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许多沙漠地区落地成功,被证明是经得起检验、行之有效的沙漠治理解决方案。

出席揭牌仪式的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库布其沙漠之行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库布其沙漠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实践经验,应该通过“一带一路”,广泛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与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共同为“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揭牌

王文彪的“沙漠经济学”

索尔海姆认为,在太久的时间里,无论是北美还是欧洲,有一种环境与发展不可兼得的悲观论调,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库布其模式就是最好的实践模式,其核心是生态财富,把沙漠当做一个自然资本,为人们创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

张喜旺就是这样的治沙工人。他家只有十来亩河滩地,过去生活没保障。1999年起,他为治沙项目种植草木,由起初跟乡亲们一起种树治沙,到后来当起包工头带领团队承包沙地种树。他粗略统计,带队种树这几年来,种了两万亩。

在采用“承包制”种树绿化治沙的实践中,亿利让几千个家庭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拥有了一支超过5000人的专业种植治沙队伍。调动参与者积极性的同时,亿利还意外收获了一个个来自农牧民原始创新的先进技术和模式,比如沙地种植绝招——气流植树法,这种方法的种植速度不但提高了效率,还大大提高了成活率。经过优化推广后,光是这种种植法,就为库布其的绿化节省了十几亿资金。

随后,治沙从简单利用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开发。

修建穿沙公路的过程中,为了巩固公路两侧的绿化,亿利尝试种植了甘草。亿利沙漠生态健康公司技术负责人王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甘草属于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可固定空气中游离态的氮,实现治沙改土。种植甘草3-5年后,土壤肥力可种植其他作物。而且甘草还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中药材。

之后,亿利又陆续引入肉苁蓉、梭梭等适合沙漠种植的植物,按照甘草的模式继续复制,同时兼并收购多家制药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产业:沙漠绿色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经营,并且成立沙漠健康产业研究所,专门进行沙漠药品、保健食品开发,形成一个沙漠绿色中药产业链。

尝到甜头的亿利,在这之后,又不断尝试新的沙漠经济模式。“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五位一体的综合治沙生态光伏模式;集体验、认知、教育式的沙漠生态旅游模式……伴随产业链不断延展,亿利和库布其农牧民收获了共同治理、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目前,亿利在库布其做的生态太阳能光伏光热治沙发电综合示范项目,规划光伏发电800MWp,光热发电200 MWp,规划总投资109亿元,全部建成后治沙面积达7.8万亩。一期310MWp生态光伏发电项目治沙面积2万亩,投资27亿元,每天约发电130万度,已于2016年6月16日全部并网发电。这是国内一次性建成单体发电规模最大的项目。

亿利库布其生态能源公司项目负责人田俊廷表示,项目周边建设500米宽的防风阻沙林带,光伏板下板间种植甘草和优良牧草(苜蓿、扬柴、花棒、沙打旺等),采用微喷、滴灌、膜下滴灌、渗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较常规灌溉方式节水80%,植物成活率提高至90%以上。

他解释称,光伏板遮光挡风,可降低风速1.5米每秒,降低蒸发量800毫米每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当甘草和牧草到达承载能力后,将适度放养绵羊和家禽等,对它们来说,这简直就是露天的“自助餐”。

2006年,在杭锦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亿利大胆尝试并实施生态移民,投资建设了道图嘎查亿利新村,将散居在60万亩沙区和大漠深处的牧民陆续迁移出来,让他们彻底结束游牧生活,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开始集约化的生产和定居生活,也让沙漠有了休养生息和自然恢复的空间。此后,一个个牧民新村、生态小镇拔地而起,一所所中小学、职业技校、医院应运而生,此前春风难度的沙漠大步走向了现代文明。

更重要的是,这29年的探索和累计300多亿元的投资,诞生了“库布其模式”,即将“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生存相结合、产业与扶贫相结合,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贫困户市场化参与、生态持续化改善”的治沙生态产业扶贫机制,构筑起融生态修复、农牧业、旅游、制药、光伏、清洁能源等为一体的千亿级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体系。

“库布其模式”走向“一带一路”

近年来,中国在防治荒漠化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实现了连续十几年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

王文彪称,距离北京正西800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曾是京津冀地区风沙的主要源头。29年来,从植树治沙、修路穿沙到用沙生财、变沙为宝,库布其沙漠沙尘天气天数减少了95%,脱胎换骨的库布其,成了农牧民的宜居之地,也成了100多种野生动植物纷至沓来的新家园。库布其沙漠从飞鸟难越的死亡之海,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生命绿洲。

与库布其沙漠相似的是,“一带一路”沿线的欧亚大陆腹地,千年之前也曾是绿洲遍地的繁荣富庶之地,但战乱、过度放牧与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沙化严重,成为世界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沿线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亿人口饱受沙漠之苦,沙化之害、沙尘之扰。

王文彪认为,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经贸合作的基础,是各国共享“一带一路”发展成果的前提。要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荒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这既是沿线国家的重任,也是中国的担当。

索尔海姆称,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商品交换和科技交流纽带,它连接了古代发达的中国和相对欠发达的欧洲。如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将中国、中亚、欧洲、非洲联系到一起,进行文明的交流。

他认为,库布其沙漠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实践经验,应该通过“一带一路”,广泛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多年以前,库布其当地环境恶劣,农牧民生活极为贫穷,后来随着沙漠绿色经济发展,更多的人从贫困中走出来,有了可观的收入。而且促使人们转变观念的是,沙漠是一个机遇,而不仅是问题,这种独特的自然观和生态观,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福祉。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刘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