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国家果断出手 短缺药有望不再断供

2017-06-28 20:38:4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孤儿药、低价药、短缺药断供情况时有发生,致使很多患者四处求药,面对此“药荒”,国家将出手拯救,改变药品短缺问题。

“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市场机制并不具备完全的干预能力,政府部门还得出手。由政府来搭台,解决药品供需双方医疗机构和企业各自的困难,形成一个都能接受的结果。”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曾益新28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

短缺药品的供应一直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呼吁,国务院也明确要求抓好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低价药、“救命药”、“孤儿药”以及儿童用药的供应问题。

曾益新说,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送审稿。经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后,4月18日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了该《意见》,并就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日《意见》已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8个部门印发实施,

“药品短缺是一个全球性难题。目前我国药品短缺问题主要是因为临床必需的药品供给质量和效率不高,供应保障政策不够细化、相关环节衔接不够顺畅;部分药品临床供应紧张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患者用药、危及群众健康。”曾益新表示。

为了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在2014年,国家卫计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同年6月,又发布《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统筹协调,多管齐下确保常用低价药品的保障。不过这些仍没有改变一些药品存在的短缺问题。

“按道理药品不应该出现短缺的情况,实际上也没有出现大面积药品短缺。目前梳理出了约130种临床易短缺药品清单,分类明确了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加强供需对接、完善短缺药品储备、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健全罕见病用药政策等6项应对措施。近段时间会同工信部、国资委、食药监总局等部门,已经一揽子解决了近50种清单内药品的短缺问题。” 曾益新表示。

药品短缺有很多因素。有些是生产性因素,像鱼精蛋白,原料药取自鲑鱼,供应有很强的季节性,可能会造成短缺。其次,还有政策性因素。比如在药品集中采购时,价格压得低,企业虽然中标了,但从长远来看,这个企业生产多就但是盈利不多,难以持续,出现了“招标死”。另外还有一些机制性因素。比如,在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有一些医疗机构还没有完全转到公益性定位中来,低价药的采购使用动力不足。最后,有一些是投机和垄断因素,有一些药品可能全国就两三家企业生产,为了抬高价格就控制供应,出现人为短缺现象。

“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不能让企业长久亏本供应,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来协调,请专家来分析进行研究,对药品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工艺、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一个比较合适的价格。在基本反映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尊重供需双方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协调机制,让药品供应回到比较稳定的状态。这也是《意见》出台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着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曾益新表示。

《意见》建立了一个长效机制来解决短缺药品供应问题。

曾益新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组成国家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突出跨领域、多部门的政策统筹、协作配合、有效联动,拟订了具体明确工作规则和任务分工。国家层面重点围绕国家级短缺药品清单内品种,组织开展短缺药品及其原料药生产供应保障能力评估,研究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重大政策和制度,协调解决跨省短缺问题。省级主要是建立相应会商联动机制,综合评估辖区内药品短缺信息和应对建议,统筹解决局部性短缺问题,及时分析、处理、上报短缺信息,增强综合应对能力。

“目前在每个省份都布局了不少于15个的监测点,综合药品供应保障综合平台、省级药品集中招采平台,通过行业学会协会,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定期收集、报告药品短缺情况,这样就能够及时了解到全国省、地、市、县,包括乡镇卫生院药品的短缺情况,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形成覆盖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完整的监测哨点和报告网络,及时掌握全国的情况,一旦出现药品短缺情况马上启动应对机制。”曾益新介绍称。

《意见》用六大措施解决当下问题,同时兼顾长远,对这些造成短缺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运用大数据,针对一些急抢救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药物使用判断出一个趋势,然后相应建立起一个药品常态储备制度。通过储备,一旦有需求,不会出现药品短缺,这也是措施当中考虑到的一些因素。

据了解,目前已形成了两批7个短缺药品定点生产的一揽子试点措施,市场供应稳定,效果很好。同时,合适的、合理的药品价格,应该更多通过市场,探索形成一个科学的决策机制。

短缺药品供应是全球性难题之一,其在中国同时也涉及到多部门管理的问题,包括研发注册、生产流通、采购使用等多个环节和多个部门,关系患者、医疗机构、生产流通企业、行业学协会等方方面面。由于参与主体多、社会关注度高、应对难度大,也迫切需要创新工作模式,加强部门协作,强化风险防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汪时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