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2017陆家嘴论坛|周小川:不宽容高杠杆现象!确保金融机构健康、开放竞争

2017-06-20 12:05:07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国监管层去杠杆的决心便始终不曾动摇。

“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要防范金融危机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性。对那些高杠杆、低资本、不良贷款等等现象均不可以宽容。而越是不开放不竞争往往会纵容这些低标准。此后,金融服务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服务业的属性变得十分清晰。”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7年“陆家嘴论坛”期间表示。

此前,5月央行的详细金融数据终于出炉,这也是去杠杆成绩单的侧面体现。5月末,M2余额为160.1万亿元,月度环比增5029亿元,同比增速为9.6%,为近几年首次低于10%。根据国泰君安银行团队测算,当月M2派生来源全部为信贷,其他渠道全部负贡献,该情况与4月类似。而自营债券、非银/非标是拉低M2同比增速的主要原因。这些信号均显示,金融去杠杆还在持续推进,银行对非银/非标的投放收缩,债券市场则受高利率影响,也有收缩。

具体来看,5月M2环比新增5029亿元,其中,信贷渠道派生11800亿元,其他渠道均为负贡献。外占略有下降,自营债券下降使货币回笼2115亿元,财政存款回笼货币2179亿元,其他渠道(银行非银、非标为主)下降也回笼了2184亿元。

其实,这一情况与4月类似,信贷成为M2的惟一投放渠道。这反映出,银行业务正受到金融去杠杆系列政策(包括货币稳中偏紧、监管严查等)影响,银行投放非银、非标在下降,而企业融资则回归信贷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杠杆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也是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长期动力。为此,此次周小川还从支持对外开放、引入外资竞争方面做了详细阐释。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通过参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在此过程中,对外开放起了重要的作用。”周小川表示。

首先,制造业的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在我国开放较早,早期也有争议。对制造业的开放,周小川的一条观察是,较早参与开放和竞争的大多数行业最终都发展壮大得快,竞争力强。开放是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是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带来了优化的配置。

对外开放之后,中国制造业从加工贸易到工业制成品都参与了国际竞争。随后又走出去办企业,中国的制造业和企业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快速发展。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世界工厂,不少领域正在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

其次,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政策改革,开放过程强烈冲击了传统的集中型计划经济的政策体系,并引发了国内一系列重大改革。

“回想起来,包括价格体制改革、增值税改革、出口退税、汇率市场化,以及当时开启的关贸总协定和WTO谈判等影响深远的改革,都是由开放所引发的。”周小川表示,此后中国又引入了“国民待遇”的概念,无论是对内资还是外资,准入条件应该是一致的。对外开放推动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汇率市场化,以及放宽外汇管制等政策改革。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使市场和竞争成为普遍适用的政策机制。

此外,周小川也表示,回顾一下服务业的开放,也有类似的进程。过去经济学把服务业列为非贸易或者说不可贸易行业。但是随着信息、交通运输的大幅进步,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有不少服务都已经变成是可贸易的。也是通过对外开放引入竞争,推动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并带动国内相关的政策改革。

眼下,各界也预计,中国或将加速对美国开放服务业,缩小对美贸易赤字。

就第四方面,周小川提及,中国的区域性试点经验增强了开放的信心。早期中国决定开放是开放四个经济特区。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有力推动了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开始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现在自贸区的数量已经扩大到11个。

值得注意的是,周小川也强调了金融服务业开放的必要性。竞争性的服务业,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来看,绝大多数金融行业都是竞争性服务业。当年我国引入外资银行,最开始希望引入资本。回过头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从竞争中学习到了很多内容,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了产品的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的变化。后来又通过竞争性股改上市,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对国内政策带来了改革的压力,其中包括会计准则、监管标准以及最近所开展的营改增的改革。”他称。

最后,周小川也提及,“一带一路”为中国金融业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涉及大量的新兴金融合作,会带来进一步开放的需求,也为我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的建设也为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布局,为贸易投资资本运作等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和发展空间。

“回顾国内外改革的历程,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的道路。”周小川称。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于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