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冯小刚斥责垃圾观众造就垃圾电影,戴锦华反驳:那是观众没得选!

2017-06-19 09:16:4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导演冯小刚与导演陈可辛在论坛上对话

在“工匠精神”成为高频词的今天,似乎中国电影也绕不开这个词。6月18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场金爵电影论坛就以“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为题,邀来导演冯小刚、陈可辛,以及学者戴锦华和作家张大春对谈,导演、学者与作家站在各自的立场,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电影的不吐不快”。

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超越日本,国内票房市场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单片票房33.92亿元的《美人鱼》,全年票房累计达457亿元。但在2017年前几个月,高歌猛进的电影市场可谓遭遇“雪崩式滑坡”。

面对中国电影市场由火热到平静,一贯敢说敢言的导演冯小刚直言这是好事,“因为观众正在用选择把影视圈的一股污水排出去,我很开心”。他直言,“中国垃圾电影横行,和大批垃圾观众密不可分,正是他们给了烂片存在的土壤。观众是导演的上帝吗?当然不是,观众应该是导演的对手,作为导演,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征服你。如果非要加一点敬意的话,就是把观众当成一个很不好对付的对手。尊重观众和尊重观众兜里的钱并不是一回事。”

从“越骂越看,越看越骂”再到现在的“越烂越卖”,站在中国电影的“怪现状”之上,学者戴锦华立即反驳:“责任当然不在观众,而是影视资本的高度垄断”。戴锦华举例,太多的院线掌握了话语权,高度垄断造就了观众选择实在有限,他们本身是被动而无奈。另一方面,中国观众是新观众,很多城市的影院都是重新复苏,数量级的增长带来的是大IP、小鲜肉的集中。作为观众,选择依旧有限,这些都是电影市场不健康的状态。

戴锦华坦言,电影票房目前遭遇的滑坡,从一定程度而言是利大于弊,因为这预示着喂养式放映在破产,观众在成熟。“比如艺术电影一票难求,不是说观众有多崇高,而是证明体量已经足够大。这(种现象)是在呼吁我们的导演,是时候拿出具有诚意的电影了。分众的时代,为更多类型的电影带来机会。中国最好的电影和世界最好的电影相比,并不丢人,最差的电影相比较,也没有更不堪。但可惜的是,支撑中国电影整体基盘的平均水平令人堪忧,整体工业水准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