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公募参与港股通出新规 港股基金持仓受限

2017-06-14 21:37:4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近日,监管层向各家基金公司发布了《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册审核指引》(下称《港股指引》),对于公募基金通过港股通交易投资港股的比例、基金经理要求以及注册审核材料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前海开源基金产品开发部副总监李凯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港股指引》关键字为注册审核,从字面意思来看,应该是针对新注册的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之前投资于港股市场的存量基金,由于之前基金合同有相关比例约定,因此不会涉及调整。但不排除未来监管要求“老”基金通过变更注册来满足新的比例要求。

港股基金“80%限定”

在李凯看来,监管的调整起因主要是今年3·15期间投资者的投诉,部分名字带“港股”字样的公募基金实际上并没有投资港股,对投资者造成了误导,为保护投资者权利,监管部门下发了此次新规。

截至目前,内地市场上能投资于港股的公募产品多达数百只,在此统称为港股基金。港股基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数型基金,密切跟踪海外市场股指走势,并不受新规限制;另一类是主动管理类型基金,其中包括沪港通及港股通基金、QDII基金等,占据了港股基金的大头,其中多数又属于灵活配置型基金。

本次新规最令市场人士关注的莫过于两点:基金名称如带有“港股”等类似字样,应当将 80%以上(含)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80%以下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的,基金名称不得带有“港股”等类似字样,港股最高投资比例不得超过股票资产的50%。

80%持仓限制实际上源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其规定基金名称显示投资方向的,应当有80%以上的非现金基金资产属于投资方向确定的内容。

华南一家大型基金产品总监对第一财经记者称,非现金资产和基金资产是两个概念,即便按照《港股指引》理论上名称中带港股字样的基金其港股持仓占比也可能为零。即便港股持仓占非现金资产的比例为80%,但当基金经理认为投资风险过高、选择“持币观望”时,那港股资产占基金资产的比重应该是极低的。

李凯称,《港股指引》规定“基金名称如带有“港股”等类似字样,应当将80%以上(含)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仍会是一个重要选择,整体股票仓位依然可以是0~95%,只是已有仓位中港股不能低于80%。即某只灵活配置基金仓位中有50%为股票,那么港股要占50%中的80%。

新规文末也对基金港股仓位的要求做了补充,基金参与港股通交易,将港股投资的比例下限设为零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中明确揭示,基金可根据投资策略需要或不同配置地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将部分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或选择不将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基金资产并非必然投资港股。

沪港深基金变动?

新规一经发布,给市场带来了诸多疑问,比如市面上大量存在的沪港深基金是否属于新规所述的港股类似字样的基金,如果是的话,它将适用于上述80%仓位的限定。

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多位人士看来,按照监管出台的背景,沪港深基金应该属于带“港股”类似字样的基金范畴。国内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合规部门人士称:“大概率上沪港深基会归入有‘港股等类似字样’的基金范畴,要遵守规定,但这个规定应该是新老划断的,以后新基金要想A股港股均衡配置,干脆就不要叫沪港深基金。”

华南一家大型公募内部人士称,监管此举并非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北水南调”,目的可能是想让公募基金的风格明晰,所见即所得。他举出了一则数据称,据Wind资讯统计,目前全市场的沪港深(包括港股通)基金累计有94只(合并子份额的基金数量),65只披露一季报的规模超过700亿元,已经成立的23只新基金募集规模超126亿。一季末仓位平均为74%,假设这74%都是投资港股的,理论上可以预计700亿资产最多还有50亿左右空间可以提升港股配置。但二季度以来,恒指已经涨超6%,所以理论上来看,也已经提升了港股资产占基金资产比重,应该还是符合新规要求的。

上述合规部门人士称,风格漂移的、发行之初号称投资港股,但实际只投A股的、未配备足够的港股专业人才…这也都不符合监管的思路。“如果想对港股和A股进行平衡配置的话,那以后这种基金名称中就不允许存在港股等类似字样了。公募基金身上应该是具备透明、工具化两个特定,模棱两可的不符合监管导向。”

除了名称和港股投资比例的要求外,新规还对基金管理人的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新规规定:80%(含)以上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的基金产品,基金管理人应当配备不少于2名具有2年以上香港市场投资管理相关经验的人员(至少有1名为基金经理)。80%以下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的基金产品,基金管理人应当配备不少于1名具有2年以上香港市场投资管理相关经验的人员(基金经理或者相关投研人员)。但目前在市场上具有这样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数量不多。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