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马克斯·韦伯眼中的“学术与政治”

2017-06-13 21:39:4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今年是马克斯·韦伯的《以学术为业》演讲发表100周年,而距离韦伯发表《以政治为业》的演讲,也已经过去了整整98年。在这整整100年的历史进程当中,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无论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还是社会生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至今我们仍然惊讶地看到:韦伯在这两篇演讲里对于学术和政治的定位与分析,丝毫没有过时。这或许就是韦伯作为社会科学经典大师的魅力之所在。

在《以学术为业》当中,韦伯实际上区分了两种意义上的“以学术为业”,这两种方式刚好对应着这篇演讲的两种中文译法,即“以学术为志业”和“以学术为职业”。

在韦伯的界定当中,这两种方式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韦伯首先从德国与美国学术体制的不同,来论述学术工作者在维持生计都不可能的状态下,是很难持续其学术理想的。尽管如此,仅仅把学术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跟把学术作为一种毕生的理想和生活方式,还是有着显著的不同。

接下来,韦伯强调:学术热情并不等同于学术能力和学术成果,这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想不想做学术”与“能不能做学术”的区分问题。他同时提到:做研究与从事教学,有着截然不同的考量标准,对同一位学术工作者,要采取这样截然不同的两套考量标准,是非常悖谬和不科学的。

可以看到,韦伯对于现代科层制和数目字管理背景下学术运作的种种弊端,有着非常强的预见性和准确判断。在今天中国的学术界,无论是清华外文系讲师方艳华被解聘引发的关于学术、科研不能两全的讨论,还是中山大学甘阳老师被青年教师掌扇事件引发的对于中国“青椒”(青年学术工作者)生存境遇的关注,实际上都没有超越韦伯当年这篇演讲里的批判指向。

韦伯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立场,在这篇演讲里也有较多篇幅的论述。在韦伯看来,科学研究不涉及终极关怀,在价值多元化的世界里,科学唯有保持价值中立,才能维护其超然的学科地位。一方面,韦伯包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等重要著作在内的作品,都是带有较强人文性的阐释方式进行展开,这些作品的阐释,跟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研究,有着明显不同的方法论视角;但在另一方面,韦伯又非常强调社会科学的科学属性,他的价值中立立场,以及他在《以政治为业》里提到的“理想类型”分析法,都是基于这种科学主义导向的产物。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张力,是值得人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