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程实:穆迪夸大中国债务风险 曲解供给侧改革实践(3)

2017-06-12 13:02:18    网易财经  参与评论()人

第二,评级偏误加剧全球“顺周期”风险。历史经验表明,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变化具有“顺周期”性,不仅无助于风险的前瞻预警,还会增强市场恐慌并放大周期波动。早在欧债危机中,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就因此饱受欧盟批评。本次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同样带有鲜明的“顺周期”特征,损伤了中国与各国做出的“逆周期”努力,进一步扩大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首先,由于中国经济具有系统重要性,唱衰中国经济,将严重冲击众多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抑制全球经济的复苏。根据IMF的研究[1],如果中国经济增速下降1%,全球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将损失0.23个百分点,亚太地区(除印度)也将受到0.06至0.17个百分点的增长损失(详见附图)。

其次,主权信用评级的下降,将抬升中资企业的海外融资成本。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限制了其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的“造血”作用和稳定功能。最后,国际评级机构紧盯自身利益,损害全球经济复苏的整体利益;无视中国等新兴市场的经济现实,人为利用评级差异扭曲资本流向。此举将动摇各国在危机中的合作意愿,促使全球博弈重返以邻为壑的传统模式,加剧全球政治经济的冲突与振荡。

预期管理消解负面冲击。对于中国经济,评级偏误的负面冲击主要源于预期渠道:通过增强中国经济的外部看空压力,影响国内外资本流向,削弱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资本助力。今年初击溃人民币“贬值心魔”以来,中国政府已经探索出预期管理的有效措施。本次评级下调后,相关政府部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与市场进行了充分沟通。由此至今,与内外债偿还能力挂钩的国债收益率、人民币汇率均无异常波动,表明市场预期已得到正确引导。

值得重视的是,在全球博弈乱局之下,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偏误与外溢冲击将成为常态。为支持国内和全球经济的稳定复苏,中国需要积极履行大国职责,以长效化的预期管理消解常态化的负面冲击。第一,增强在全球治理中的引导能力。面对外部挑战,中国金融需要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体系中的规则引导力和秩序影响力;同时,着力提高中资评级机构的业务能力和国际地位,破除对国际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第二,优化政府与市场的信息交流机制。以市场语言加强政策解读,让市场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宏观政策搭配和供给侧改革进程;以开放透明的信息沟通,打破信息不对称性,消解外部看空压力,坚定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正面预期。

参考文献

[1] Paul Cashin, Kamiar Mohaddes and Mehdi Raissi. China's Slowdown and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Volatility: Is World Growth Losing Out? [R]. IMF Working Paper, 2016, M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