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程实:穆迪夸大中国债务风险 曲解供给侧改革实践(2)

2017-06-12 13:02:18    网易财经  参与评论()人

第二,刻板偏见曲解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一方面,国际评级机构误解中国政策搭配。危机十年的经验表明,传统的需求侧刺激已近瓶颈,全球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中国政府率先推进供给侧改革,提振全要素生产率,重塑经济长周期复苏动力。在此过程中,财政刺激仅作为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辅助手段,用以营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企业盈利空间,从而更快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因此,债务水平的上升在速度和程度上都相对有限。国际评级机构囿于传统政策框架,以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来理解中国的政策创新,以致得出中国债务水平将持续上涨的谬论。另一方面,国际评级机构误判供给侧改革进程。遵循供给侧改革的内生逻辑,“三去一降一补”首先落地,改革成本在前期集中释放,必然会造成暂时性的困难。但是,短期来看,由于政策搭配合理,去年至今中国经济反弹强劲,有效对冲了短期阵痛。长期来看,目前“三去一降一补”已取得实质性成果,改革红利将渐次显现,助推中国经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国际评级机构聚焦短期阵痛,忽视长期红利,因此低估了供给侧改革下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潜力。此类误判在去年就已经显现。去年三月,穆迪和标普先后下调中国评级展望。但是此后至今,中国经济走势不弱反强。在IMF的五次预测中,中国经济的预期增速获得4次调升,1次调平,表现大幅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详见附图)。

评级偏误引发外溢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锚”,积极提供着逆周期的全球治理公共品。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偏误,虽然对于基本面稳健的中国经济影响有限,但是将大概率产生多层次的外溢冲击,加剧全球顺周期风险,拖累全球经济复苏。

第一,中国经济为全球贡献“逆周期”因子。宏观乱纪元中,全球经济复苏长期疲弱,经济政治风险相互交叠,经济全球化持续退潮。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积极提供全球治理的公共品,从三个方面降低了全球经济的顺周期波动。其一,中国持续推动全球治理新变革,与美国共同构成全球经济的“双核稳定器”。中国经济的稳定性资源,通过全球价值链条传导至世界范围,拉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复苏。其二,“一带一路”建设突破全球治理困局。基于“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一带一路”加快要素流动和区域融合,消解沿线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开启“多元化”的全球化新浪潮,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其三,中国提出并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一新理念正逐步取代以邻为壑的“零和博弈”思维,加强了各国政策协同,抵制了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孤岛主义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