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未来”物流业已然发生 全球贸易格局“北迁”(2)

2017-05-24 12:40:3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作为消费主力的中产阶层在这些国家快速崛起,仅在中国就有3亿人,在印度、印尼、越南和孟加拉人数也在快速增加。郝福满指出,这意味着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大量世界制造业产品的原产地和目的地市场;同时这意味着对地区内基础设施、交通、旅行和物流的需求增大。

货运强度将随着亚洲向更高价值的货物制造转移而降低,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南亚转移,但随着时间推移肯定会向非洲转移,人口结构变化成为非洲大陆的优势。

互联网释放出电子商务,这是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影响因素。目前电子商务仅占中国零售业总额的20%左右,在美国占比不到10%,在欧洲甚至更低。

此外,除生产的全球供应链之外,面向消费者的国际电子商务尚未起步,受到国家法规、繁琐的边境手续和低效的邮政服务的束缚。

郝福满表示,对信息技术的各种可能性利用才刚刚开始:自动货车最早可能会在2020年代上路,给货车与火车运输带来显著变化。无人机或自动运货车可能会很快联通最后一公里。沿供应链的仓库可能会使用机器人而不是雇用工人。

同时,大数据正在成为分析预测的工具,能够实现供应链和绩效监测的效率提升。它会影响定价策略,促进路线和时间安排、客户信息、隐私与安全保护实现最优化。郝福满表示,到2025年,3D打印机将能从各种不同材质打印出复杂的产品,在世界任何地方:如果3D打印技术能在比目前的生产基地更接近市场的地点大规模使用,对互联互通的需求将会显著降低。

而在政策方面,当今最大的政策挑战或许是全球变暖。郝福满表示,这将推升对绿色物流的需求,通过对污染物流征税,或者通过规定排放上限和排放交易限制排污。这将导致运输模式向绿色解决方案或多式联运解决方案转型。公路运输将继续发挥主要作用,特别是在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但车辆将会更加清洁,船舶和飞机也一样。

与此同时,从长期来看,全球变暖可能带来沿北线的新的贸易路线,其影响可能是亚欧贸易流改变、欧洲地区内贸易转移、北极货运交通增多和苏伊士运河货运量大幅下降。郝福满表示,不断上升的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所带来的挑战将令国内的利益将继续与全球一体化的力量产生冲突和竞争。因此,贸易政策可能颠覆全球化的效益,乃至全球贸易和物流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