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三问贵州“天保工程”:如何从绿水青山中掘金(2)

2017-05-22 22:36:4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黔南州荔波县距县城10公里的大山里,有一个叫“八烂”的村庄。《贵州日报》曾经报道,这里“因为山多耕地少,以前村子很穷,路烂、房烂、穿得烂、吃得烂……顺理成章,便被叫成了‘八烂’。”

16日,第一财经记者赶到这里时看到,水泥路已经从县城一直通到各家各户,村民们住上了白墙灰瓦的三层或四层楼房,村里村外树木茂盛。在村民肖连坤家的门前,挂着“荔波县弘信土枇杷专业合作社”的牌子。

肖连坤被当地人称作“枇杷大王”。他告诉记者,以前是建筑工程的包工头,前些年,他看到八烂村新寨组一片肥沃的土地没人开发,便产生了承包土地种植水果的念头,创办了300亩新品种培育基地。

2009年,肖连坤发起成立了荔波县弘信土枇杷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社员”的运作模式种植枇杷,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品牌、统一销售。2016年社员户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

目前,合作社建有10000多平方米的水果集散地、1000多平方米办公楼,配套各种办公设备,固定资产约500万元。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枇杷产业,社员达到327人。

“合作社计划到2020年社员增至600人以上,枇杷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余亩,建立统一苗木供种基地,带动发展种植枇杷的农户2000户以上,力争使荔波县的枇杷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肖连坤说。

贵州省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种植蜜柚、枇杷、板栗、油桃等经济果林1.5万亩,受益群众超过2000人。摄影/章轲

黔南州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黔南州年均新增刺梨种植14万亩,2017年预计投产面积达30万亩,刺梨鲜果产量达20万吨,实现刺梨综合产值20亿元,全州规模以上刺梨加工企业达13家,刺梨鲜果加工能力已达30万吨。黔南州正在6个县(市)建设7个林产品加工园区,4家涉林企业完成上市挂牌。

“我们的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全州林业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拥有2亩以上优质高效特色经果林、农民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15日,黔南州副州长黎燕萍对记者说。

二问:生态改善了吗?

贵州省的天保工程自1998年开展试点,2000年实施,已实施了19年。贵州省天保中心主任黄以黔介绍,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流域涉及的8个市州共70县(市、区)的行政区域,国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7.6万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三。

贵州省天保工程一期投资31.47亿元。到2016年底,二期工程已投入48.71亿元(含地方配套)。工程累计减少商品材消耗509万立方米,有效管护森林面积8469万亩,完成公益林建设1371.7万亩,建设种苗基地68个。

“贵州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在喀斯特地貌上造林,难度相当大。”黎燕萍说。

刘跃辉介绍,贵州省在实施天保工程之前,已经遇到了“两危困境”(森林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成材的树木基本上砍完了,连中幼林都开始砍,还卖不上好价钱。

资料来源:贵州省天保工程中期评估报告(2017年)

有当地林业官员介绍,贵州一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有烧薪材的传统,目前仍有一些村寨砍伐薪材。17日,第一财经记者在黎平县上少寨看到,许多家门前都堆放着成捆的薪材。82岁的村民吴章奇说,家里分了10多亩山林,捡拾的薪材够烧一年的。

贵州省天保一期工程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关闭了以天然林为原料的木材加工厂;天保工程二期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聘请护林员实施森林管护6910万亩,完成公益林建设140万亩,实施国有中幼林抚育96.6万亩,每年为6000名林业企业、国有林场及自然保护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对796名林业公安等人员补助政策性工作经费。

在黎平县天保工程二期现场,生态护林员吴瑞告诉记者,他的管护范围是仙人岩至红军桥,面积5822亩。“每天都会巡护,基本上三天巡查一遍。”吴瑞一家是当地的贫困户,每月800元的护林工资,加上空余时的打工收入,他说,“家庭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了。”

在黎平县一处林地旁,记者看到了挂着另一种胸牌的工作人员:林管员。黄以黔介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护林员巡护的好坏,还是要有人监督。”林管员杨尚平负责中湖片区,他主要检查督促护林员履行职责情况,督促林木所有者或经营者落实森林保护责任,还负责协助执法机构调查各种毁林案件和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这是贵州省的首创。”刘跃辉说。

天保二期工程护林人员情况表。资料来源:贵州省天保工程中期评估报告(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