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北京社科院:京津冀“微中心”建设须摒弃三地行政区划限制(2)

2017-05-22 17:10:3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此外,“微中心”的选址区域要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近期能通过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与北京中心城区实现便捷的联系,远期最好具备规划建设专用市郊铁路的条件与可行性;“微中心”的选址区域要有较好的特色产业基础与发展潜力,且与北京有较紧密的产业联系,建议选择在那些特色产业基础较好,或者已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项目的区域,优先考虑规划建设“微中心”。

“我们认为‘微中心’建设要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赵弘认为,近期,在京津冀区域规划建设的“微中心”数量不宜过多,建议近期规划5~6个重点“微中心”集中打造,尽快形成设施完备、特色鲜明、产城融合、专业化发展的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地。

“远期,可结合京津冀整体空间格局的优化以及城市群内优势产业链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第二批乃至第三批‘微中心’,最终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多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特色功能的‘微中心’共同簇拥下的京津冀大都市圈格局。”赵弘说。

另一个关键性问题是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微中心”建设规划。赵弘说,“微中心”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地、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其规划建设必须遵循内在发展规律,做好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在京津冀区域规划建设“微中心”要借鉴日本等国外经验,由京津冀三地政府及国家住建部、国土部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联合成立京津冀区域“微中心”建设推进委员会,统筹指导“微中心”的开发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

“需要加快基础与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微中心’的综合承载力。”赵弘建议,打造以市郊铁路为重点的“1小时通勤圈”。努力形成以市郊铁路为重点,以高速公路和城乡主干道为支撑的交通网络,构筑起“微中心”与北京中心城区高效便捷的“1小时通勤圈”。

同时,还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微中心”的水、电、气、热及信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微中心”运行保障能力。重点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以及酒店、会议等商务设施建设。

上述课题组还建议,争取国家和三地政府的支持,加大对“微中心”建设用地指标的倾斜,优先满足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研究制订加快京津冀区域重点“微中心”开发建设的意见,力争从土地、资金、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对“微中心”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如,对疏解类项目主体给予成本补偿、经营过渡期资金补偿等支持;设立京津冀区域重点“微中心”投资建设基金,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类重点项目建设。

课题组还建议,引入和尝试PPP模式,发挥国内知名特色产业投资运营商、综合服务运营商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私营企业等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微中心”开发建设。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