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1900家洱海客栈关停,农户三年禁渔,“最严禁令”消磨了大理的风花雪月(4)

2017-05-12 09:32:0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作业工人在打捞藻类摄影/王晓东

双廊街头“保护洱海”的宣传牌已有些年代摄影/吴军

逢年过节,白族人都要祭拜本主(神)摄影/吴军

才村码头周边的作业船,正在打捞绿藻门下的一些藻种混合生长的藻类。一位上了年纪的工人比画着告诉我们他负责的湖域,一艘作业船由三名工人操作,一天打捞约两吨藻类,东南风继续吹来大量的浮游生物,堆积在才村背风的湖弯,绵长的湖岸、不断吹来的风,让这类工作显得杯水车薪。

“洱海得病了,”临湖岸上一户赵姓人家的主人说,“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没有本事走出去的,我们的子孙也只能在这里。”对于世居于洱海沿岸的很多白族农户,打鱼曾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但今年起,要面临三年的“禁渔期”。

赵一海的微博签名:祖上造船,一世岛民。说是以前瞎文艺时候写的,现在文艺不动了。赵一海的祖父曾是镇上造船的工匠。“我爷爷负责去山上找适合造船的木头,改成可以制船的木板。20年前打银鱼一晚上一万多元都有,我父亲上班只有几百元;20年前,银鱼出口日本,四十五块钱一斤,现在日本人不吃了,只卖十块钱。”上世纪90年代,为治理洱海水体生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针对机动渔船无序扩增的环境压力,实施“双取消”政策,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船。“当时很多人投船舶的木料,打算大干一场,结果政策下来了。双廊就是这样,时机对了,发展上几年,政策下来,沉寂几年,历史总是很相似。”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段昌群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谈道:“洱海总体上是一个富营养化初期、水质依然比较优良的高原湖泊,如果从较长的时间尺度来看,上世纪末后期湖泊水质很差,2000年以来水质总体上是向好的方面在变化,或者说,水质恶化的速度在减缓,逐步呈现趋稳向好的趋势,特别是2006年以来,趋稳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一些,从2014年以来,基本在Ⅱ类水质和Ⅲ类之间。在近20来年的变化过程中,也不排除在某个时间段或者某一局部地区,会出现波动,时好时坏一些,有时会出现蓝藻水华。”

也是在2014年,李伟带领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的研究团队,主持编制了《大理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他在接受第一财经邮件采访时追溯了最近一段时期,洱海生态恶化的一个主要时间点。“我所知道的主要事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济鱼类的引入对洱海土著鱼类的影响,经济鱼类与土著鱼类之间强烈的物种竞争关系。土著鱼类普遍对生存环境质量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相对较弱,在生境遭受人为活动干扰造成的破坏以后(如银鱼等外来种的引入、洄游通道的破碎化),很容易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洱海中生活的18种土著鱼类中,洱海特有的种类包括:洱海四须鲃、油四须鲃、洱海鲤、春鲤、大理鲤、大眼鲤、大理裂腹鱼和洱海副鳅八种。

段昌群认为,目前洱海治理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流域产生的环境负荷远远大于洱海的环境承载力。而“对于一个特定区域理想的环境容量是多少”,他回应道,“这需要进行动态评估,亦即在衡量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时,不仅要考虑人口和产业的数量规模、城市及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湖泊的自净能力等,还应引入产业布局的合理性、管理水平和科技支撑水平是否到位、居住在这里的人的环境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能否做到利于环境等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