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马克龙的使命:效仿戴高乐,向德国敞开怀抱(2)

2017-04-26 21:31:20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然而,随着欧元危机爆发,和解的局限与国家衰败一同涌现出来。德国和法国显然相互需要,但又发现相互难以理解。2010年以后欧洲政策制定事实上成了双边事务——占据主导的法国,以及更具主导地位的德国。与1940年当时的情况颇为相似,欧元危机反映出了管理不善与错误判断,并被视为精英们的背叛。而这次,遭到指责的是欧洲的精英以及赋予他们权力的国家精英。

由于对成员国的限制,欧元区成为争议的焦点。随着危机进一步发酵,单一货币越来越像是一种束缚,选民越来越相信脱离这种货币能解决实行单一货币时出现的问题。

有趣的是,欧元区的债务人和债权人对此有相同看法。诚然,包括法国在内的南欧国家深陷高失业率及收入增长停滞不前导致的低竞争力环境。而即使是北欧国家——尤其是德国,同样也深感受困。

尽管德国被描绘成了欧元区主要受益国,但事实上德国的贸易收益比许多假设数据都来得低,尤其是南欧国家还在减少从德国货物的进口。相反,许多德国人看到的是由TARGET2(欧元区第二代泛欧实时全额自动清算系统)导致的对南欧国家的债权。

这种双方都受制的情况,可以被视作黑格尔(Georg W.F. Hegel)所著的《精神现象学》中主奴关系辩证法的变体:双方受到同等的制约。奴隶不被视为完整的人或者说不被视为与主人平等的人,并且没有自由;而主人虽是自由的,但不被奴隶看作人。主人一直为这段关系的脆弱性以及奴隶正在建造的另一个主人价值无法体现的世界价值观,而感到担忧。

因此,未来摆在马克龙面前的任务,是效仿上世纪60年代戴高乐所采取的方式,实现黑格尔的超然存在。法国需要德国充当市场经济典范,创造新的非政府工作。而德国需要法国来维护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包括在安全方面。

要调和这些经济、安全诉求是痛苦的,因为这就意味着面对过往的不足与错误。但这是必需的。法国与德国必须向对方敞开怀抱。

(作者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及国际事务教授、国际治理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朱映臻翻译。版权:辛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