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快速“自行车化”面对的社会挑战(3)

2017-04-04 20:40:2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其次,自行车停放空间配置不足,停放行为和公共秩序有待规范。越是人口稠密、商业繁忙的地方,共享单车的使用需求越大,企业投放车辆的数量也越多,但这种供需双方的“自由选择”凸显了停放空间不足的窘境。此外,与有桩的公共自行车相比,共享单车取用方便、停放任意,APP提供的信息有助于用户随借随还,节约了搜寻成本,但也导致了单车停放的随意和无序,不但影响了市容整洁,有时与行人步行、商业活动产生了空间竞争和冲突。一些企业采用电子围栏、有奖停放、信用积分等新技术和营销手段来规范使用者的行为,但与淘宝、网约车等交易平台上买卖(或服务)双方互评机制不同,共享单车的有序停放更有赖于骑行者的自律自觉、旁观者的监督举报、“单车猎人”的主动出击。当前,一种适应于快速“自行车化”的社会秩序和公共规则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第三,企业对大规模车辆的管理和服务相对滞后,运维系统难以应需(on demand)响应。数量庞大的共享单车一旦投入市场,消费者用“看得见的脚”对之进行空间上的重新分布,一些热门景点、商区出现了车辆饱和、堆积如山、阻碍交通等现象。但共享单车企业规模较小,战略重点放在前端的车辆投放、黏合用户、扩大市场上,而对空间规划、车辆维修、事故响应等后端事务没有配置足够的运维人力,加剧了共享单车对城市公共秩序的冲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已经出台了管理办法来界定政府、企业及市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执法主体仍不明确。市民投诉后,只能交由交警、城管部门等来处理,节假日等高峰时段难免会超出城市管理系统的应急能力与服务容量。共享单车的运营涉及公共空间的行为规则、公共秩序的调整以及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目前企业的实际能力对公共问题的回应远远达不到应需响应,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