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为什么中资看得懂却学不会浑水手法(2)

2017-03-30 11:20:1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这是一种企业文化,同时也是激励机制使然。部分海外对冲基金会要求研究员自建一个模拟盘,把他所公开推荐过的股票和推荐建议体现到这个模拟盘中。到年终分红的时候,如果基金的业绩不佳,但是研究员的模拟盘业绩良好,那说明不是研究员的问题,而是基金经理没有采纳研究员的建议,这个研究员依然会得到一定的分红奖励。据说内地不少基金公司也有类似的做法,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至少没有体现在分红上。

在海外这种比较独立的氛围下,研究员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会更谨慎。尤其是碰上类似辉山乳业这类被唱空机构大肆做空的股票,研究员通常在做推荐建议的时候,会更客观,避免风险。但在中资机构中,如果大老板本身选择忽略这一风险,即便研究员有心提示,也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小农意识下的成本观念

如果说等级和激励机制只是一个文化因素,很多国企和投资公司老总的陈旧成本观念,则构成调研的主要障碍。

还记得多年前,刚到香港某大型国企工作时,我所在的部门接到一个奇怪的任务,希望我们对公司一个前线部门的投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通常此类调研应该由内地的一个专门部门去完成,由于我们部门人手严重不足,如果不断接受此类工作,将会对本部门的正常工作造成极大影响。但由于是大老板亲自派的任务,部门老总不好直接拒绝。

思考了一番后,部门老总开始安排我们去当地考察,要求我们在当地尽可能多住几天,带上专业相机,把项目的方方面面全部拍照留档,并且分不同时段去观察项目公司的进展,以及它的上下游企业对该公司的看法……总之,类似浑水调研的手法,我们几乎都做了一遍。

在这期间,部门老总让秘书为我们订了当地最好的酒店,并报销了全程所有的出租车费用、所有的餐饮开支、甚至还有酒店内的洗衣服务费用。

回来后,我们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嘉奖,但我们的账单同样也令大老板瞠目——然后就再也没有类似的任务派给我们部门了。部门老总事后对我们私下说:调研开支跟整个投资项目比起来是九牛一毛的钱,但是这些老总早已习惯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思维,因此只要开支超过他的主观感受,他就会觉得特别痛,当然以后再也不会找我们部门承担这些额外任务了。

不仅是国企,在那些民营企业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除了不愿意花钱派研究员去做实地考察之外,国企在请律师、审计师等专业机构进行大型投资项目的前期尽职调查方面,也是略显小家子气。有不少中资企业老总,为了节约律师费用或是审计费用,把相关的任务安排给部门的研究员去完成,把“小钱”看得过大。此类机构根本不可能向浑水学习,派出研究员去做详细的实地考察。

在海外,不少机构因为人手限制也不会派员去实地考察,但他们愿意花钱聘请独立的调研机构去进行尽职调查。

缺乏对风险的敬畏

最后,浑水的调研手法难以在中资机构中被普遍执行还有一个原因,即对风险的判断。

大部分中资企业在做尽调时,对于风险的判断和忍受程度,往往要高于海外机构,因此这些公司即便是调研做到位,有时律师或是独立调研机构给出了意见,他们也未必会完全按调研得出的客观结论去执行。

中资企业对风险不够敬畏,这一方面是源于长期国有体制下的权、责、利不清晰,即出现风险时,往往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经济上受责罚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被市场经济洗礼的时间较短造成,很多企业家和投资者没有经历过政府都无法挽救的金融风暴,因此总是对政府之手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最终政府都会解决问题。

比如,大部分国企对于有国企背景或是地方政府支持的企业,都心怀侥幸,认为出事的概率很小;相比之下,海外机构没有这种“国有”之下的安全感意识。

从全球的过往经验来看,国有企业违约的案例比比皆是,海外投资者认为,中国的国企或是有地方政府背书的企业,在信用上未必就会强得多。远的不说,欧猪五国(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合称piigs)就是一个明证。在欧债危机期间,私人投资者将所持希腊债务“自愿”减值50%,换取欧洲金融稳定机制规模扩大至1.4万亿美元,以及欧盟向欧洲银行业注资约1000亿欧元,将约90家欧洲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至9%。

和海外的基金经理讨论股票或是投资策略时,他们往往爱问一个问题:你说的不错,但是万一你的建议失效,有没有什么挽救措施?

没有一个中资机构的老总爱问这个问题。

后记: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觉得文章所说的情况并不符合你所在的投资公司,那么,恭喜你!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