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中美经贸关系:压舱石、摩擦点或新起点?(1)

2017-03-20 00:41:1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战后,美国的全球经济战略是其整个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美国作为主导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开放式的全球经济体系。具体表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关税总协定,即以后的世界贸易组织(WTO)。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行,美国占世界经济比重的相对下降,对全球性机构的兴趣也在下降,力推地区性合作。特朗普政策更是在最近把这个趋势推向了极端,即以取得短期实际利益为主导的经济民族主义,对多边或全球性的协议和经济组织不感兴趣,甚至于抛弃,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进行双边贸易谈判,或者不顾国际规则,强行推行损人不利己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在《上海公报》发表45周年之际,我着重讲一下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

中美建交的根本动因

中美建交不仅改变了中美关系,而且改变了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建交的原因主要是中美双方对地缘政治的考虑。当时中、美、苏之间的关系都紧张,中美建交打破了这样的一个局面:对美方而言,建交使其在对苏关系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中方而言,建交可以减缓当时来自北方的政治和军事的压力,改善周边环境。以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为标志,中美建交后中国逐步融入战后国际新秩序中。

可以这样说,中美建交在当时并没有经济上的考量,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融入国际大家庭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对外开放主要表现在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其中中美经贸关系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国在当时乃至现在仍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增加了中国的就业,提升了中国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商品进入包括美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打开了大门,从而中国走上了持续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一势头更是不可阻挡。

经贸关系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中美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加上当时国内政治风波,中美关系一度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之中。随后由于中央的冷静应对,贯彻了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站稳脚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战略方针,中美关系得以稳定下来,双方经贸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1979年两国贸易额为24.51亿美元,2016年中美贸易额为5196亿美元。这样的状态下,双方经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可以说中美经贸关系正在中美关系中恰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每当中美之间由于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发生摩擦时,经济上的交叉利益往往使双方冷静下来,克服这些困难。但是在过去几年当中,由于美国提出了“亚洲再平衡”战略以及东海、南海问题的出现与升级,使中美经贸关系所起到的“压舱石”作用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压舱石”到底能否压住政治外交的风波和动荡?

归纳一下,中美经贸关系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72年——1978年,空白

2. 1978年——1990年,起步

3. 1990年——2002年,发展

4. 2002年——2008年,推进器:加速

5. 2008年——现在,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