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程实:基于现实的人民币汇率长短期运行机制(2)

2017-03-13 20:40:5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应该说,情景A与情景B都是人民币运行比较惬意的阶段,两条底线均较为稳固,央行不存在太大痛苦。重要的是情景C,美元指数迅速攀升并持续位于绝对高位,此时,人民币两条底线均受到冲击。一方面,人民币有效汇率存在随美元同步上行的内生动力,高估压力不减反增;另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阶段性贬值压力加大,贬值心魔强化并带来资本外逃风险。在这种模式下,央行由于两难而非常痛苦,容忍人民币对美元快速贬值可能导致预期失控,加强人民币对美元维稳力度则会放大人民币偏离长期均衡的程度。

央行的最优选择只有在既定规则下最小化这种痛苦,这个求解最优化的结果,既不是完全维持有效汇率稳定,也不是全然放任人民币对美元贬值预期自我实现,而是在两者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这一最优化过程在执行策略上即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双锚机制”,2016年2月,央行明确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中间价形成机制,这种对“市场供求指向、保持对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和稳定市场预期”的兼顾,实际上就是约束条件下痛苦指数最优化的体现。

任何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求解,都是一个标准的经济学问题。央行在两条底线约束下最小化汇率选择痛苦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很像央行在通胀与失业之间最小化痛苦的利率决策问题,研究后者的经典“痛苦指数”模型,也为我们求解前者提供了思路。我们也基于这一思想,构建了人民币汇率“痛苦指数”模型,并借由实证获得了一些有力推论。

人民币汇率现实轨迹的过去与未来

基于现实的人民币汇率长短期运行机制很好地拟合了“8·11”汇改以来的人民币走势: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属于情景B,美元阶段性贬值,人民币对美元维持稳定,有效汇率高估压力自然下降;2016年4月至2016年9月属于情景A,美元阶段性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渐次贬值,有效汇率高估压力随之下降。2016年10月至今则为最复杂的情景C,美元快速升值并维持在高位,人民币两条底线同时受到冲击,而央行则在最小化痛苦的理性抉择过程中因势利导,维持着内生稳定的政策偏好:在美元急升的前半段,人民币对美元贬值速度加快,对冲有效汇率高估加剧的压力;在美元高位震荡的后半段,央行抓住市场贬值预期过度集中、美元急升势头减弱的时机,在2017年伊始即果断加强预期管理力度,在打破贬值共识、化解人民币对美元急贬风险的同时,也并未进一步恶化有效汇率高估的状态。

展望未来,人民币汇率长短期运行机制将依旧有效,美元指数的变化将决定三种情景的最后定位,结合我们对全球宏观的深度研究,我们认为,未来数月在先短期盘桓于情景C后,有望又会进入先情景B再情景A的新一轮模式转换。

(作者系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