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货币政策金融改革齐发力,去杠杆全面升级(2)

2017-03-09 22:52:26      参与评论()人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白鹤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很正常,整个社会都在去杠杆。”

报告还指出,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疏通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

今年6.5%的经济增速目标并不低。白鹤祥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信贷增速的收缩并不会制约实体经济的增速,因为去杠杆的对象就是“僵尸”企业、过剩产能,如果停止这一块的贷款,放到其他行业和企业上,反而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去杠杆早已开始,去年央行通过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保持适度流动性。在年初普降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补充长期流动性缺口的基础上,更多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灵活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外汇占款在不断下降,但是央行自去年二季度以来就鲜用降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为了避免“大水漫灌”,制造更多的泡沫,给市场以宽松的信号。这也是在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防控金融风险主基调下必然的选择。

去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抑制资产泡沫”、“防控金融风险”,随后货币政策开始有收紧的迹象。首先是自去年8月以来公开市场逐渐“缩短放长”,不断提高短期的资金成本;到2017年春节前,央行宣布上调MLF利率,是政策利率近6 年来首次上调。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央行在净回笼700 亿元流动性的同时,全面上调逆回购和SLF利率。

市场人士认为,上调政策利率更深层次的意图,还是为了“去杠杆”的政策目标。

2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17年1月金融数据,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减少4751亿元。而此前市场曾预期1月份的信贷数据将远超去年同期放出“天量”。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低于去年同期,这是货币政策按照稳健中性的目标操作之后的具体体现,符合当前的经济需要,也符合政策需要。

去年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17 年的货币政策定调: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

在此轮非金融企业去杠杆的过程中,债转股被认为是帮助企业去杠杆最有力的措施之一,降低企业负债率立竿见影,对去产能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去年开始新一轮的债转股大幕开启。2017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债转股亦成为最热的议题之一。

两会开幕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稳妥推进去杠杆仍然是银监会2017年监管工作的重点之一,其中,“债转股”将承担重要的任务。

监管机构也明确表态,这一轮债转股一定要“市场化、法制化”。“坚持自主协商确定转股对象、转股债权以及转股价格和条件,稳妥推进去杠杆。”郭树清表示。

此前政策性债转股最主要的模式是,银行将不良转让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由后者进行债转股。而市场化债转股的创新之处在于,商业银行本身也能够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等形式,参与债转股。目前,五大国有银行都设立了自己的专门机构,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积极部署,有的是通过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