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BIS证伪“美元荒”,首提中国债市及理财风险(2)

2017-03-07 22:01:3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危机后,为防止再次出现危机期间投资者蜂拥逃离货基的情形,SEC于2010年开始酝酿一系列加强货基监管的措施,要求货基保持每日和每周的流动性水平,并进行压力测试。

自去年6月开始,对于新规的预期也导致3个月期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美元利率(Dollar Libor)急剧飙升,一度创下2009年5月以来的最高点。

首提中国债市和理财产品

除了全球流动性状况,BIS在此次报告中还首次提及中国债市和理财产品的情况。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公开市场利率大幅攀升,去杠杆进程导致债市巨震,银行理财产品层层嵌套的风险也不断暴露。

BIS表示,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银行融资模式越来越依赖理财产品和公司存款,绝大多数产品游离在表外。

截至2016年6月底,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总额为26.3万亿元人民币,几乎是2015年GDP的40%,这些工具的激增表明银行和证券市场之间的传统界限开始模糊化。BIS也强调,任何监管结构都需要考虑到金融体系的内联性质。

“银行不仅是理财产品的发行者,还是买家。”报告称,大型银行通常通过购买小银行的理财产品来向小银行提供批发融资。在上述26.3万亿元的总额中,4万亿元由其他银行购买。

此外,大型银行将由其自身发行理财产品获取的资金投放同业贷款,给小银行提供流动性,这些贷款占2016年上半年理财资金的16%。

BIS称,为了能够将理财产品保持在表外,银行经常将发行理财产品所得资金交由券商或基金公司管理(即“委外机构”)。截至去年6月,大约40%的理财资金投向债券市场。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委外机构通过回购协议来为其债券投资加杠杆,以增厚收益。这些回购协议通过市场参与者之间的非正式口头协议进行,不受监管,导致杠杆易上难下。

“在流动性突然收紧的情况下,这些杠杆投资组合的去杠杆似乎已导致去年12月中旬债券市场的抛售。随着债券价格下跌,流动性收紧,机构被迫出售债券以应对小银行的赎回要求,而小银行又面临着偿还大银行贷款的压力。这最终导致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流动性通过资金链挤压市场。”BIS称。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横跨2016年和2017年的这场金融“降杠杆”很难不引发BIS等国际机构的注意,BIS也警示了金融机构的交叉性风险。当前,监管考核将引导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机构“去杠杆”已然成为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