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蓝皮书建议:上海临港地区应定义为人口拓展区(2)

2017-03-01 12:03:2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调查发现,经过13年的开发,临港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已经初步完成,但临港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起伏不定,与经济增长情况不匹配。

总的来说,出于产业定位和竞争力不高带来的就业机会不足、外部和内部交通不便利、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以及近年人口人才引进政策限制等原因,临港地区四镇区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各类人才占比偏低,尤其是2014开始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控制,使临港地区各镇区实有人口在2013~2014年有较大幅度减少,到2015年增长才有所恢复。

总人口数量不足带来的需求不足造成现有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使用率低,而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使用率低又会导致供给和维护成本过高,从而限制公共配套供给增加,不仅无法满足现有人口的需求,也为人口进一步流入制造了障碍。蓝皮书认为,打破这一“人口不足——公共配套不足恶性循环”需要从促进人口增长和加强公共配套两方面同时入手,在增加公共配套的同时鼓励人口向区域内流入。

分析显示,上海在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间,全市总人口增加了40%(2000年人口五普到2010年人口六普期间)。相比之下,临港地区四镇区在近十年的建设高峰内,人口增长速度一直较为缓慢,尤其是近几年来增速下降较快,2011~2015年底临港地区总的人口增长幅度仅为4%,低于上海全市平均同期人口增幅(5%)。

目前,临港地区只有主城区的申港社区人口增速较快,人口年龄构成也较为年轻。2010~2015年主城区申港社区人口共增长了36%,增长的人口主要由被动迁入人口和外地来沪人口组成,但由于人口基数小,到2016年9月实有人口仅为3.48万人。其他三镇和芦潮港社区不仅人口增速慢(书院镇和万祥2010~2015年五年期间总人口增长率分别为6%和9.8%),而且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此外,除申港社区外的其他镇区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1%到30%不等。

总体来看,在一个新兴城市建设窗口期,人口流入,尤其是中高素质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快速流入及适度集聚是繁荣经济、加快城市化及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条件和必由路径。但是,临港地区近年来在人口总量、人口增速、人口年龄构成以及人口受教育水平构成等多方面都很难支撑临港地区的战略定位和未来发展。

蓝皮书认为,当前应促进人口快速流入,试验“人口拓展区”,顺畅人口“流入-就业-居住-定居”环节。以目前及未来五年的上海区域内交通发展和临港产业类型和企业发展来看,交通时间成本过高和高端就业岗位缺乏是临港地区不具备吸引上海市其他区域人口流入的最重要原因。因此,直接吸引外地人才及人口导入是最现实、最可行的办法。

蓝皮书建议,应进一步深化完善“双特”政策,促进人口与人才流入。扩大临港地区人才自由港知名度,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快多领域、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提高现有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休闲娱乐以及商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多样化需求并探索高端服务供给。进一步增加产业园区餐饮、住宿、文化等基本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生活配套水平。不仅要坚持功能引领和人才优先原则,还要保证各行业各类人员就业环境公平。

同时,提高中小学教育服务水平、加强幼儿园建设,加大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建设力度,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出转移,成为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地。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继续保证公共租赁房和限价商品房的建设,以吸引居住人口,提升现代化的社区管理水平,营造快捷便利的生活和就业环境。完善区域内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增加轨道交通短驳公交配置,创新公共交通模式,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快城区自行车道、步行道以及环湖观光线路建设。

蓝皮书还建议,加快建设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以铁路、公路、快速轨道交通线为主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全方位加强城区水系水利、供排水、电力、燃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智慧城区建设。在推进“数字临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形成完整、高端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全区域的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技术应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