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蓝皮书建议:上海临港地区应定义为人口拓展区(1)

2017-03-01 12:03:2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等多家研究机构建议,从人口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角度,临港地区应该定义为人口拓展区,而不适合与上海其他高度城市化的区域一起划分为人口限制区。

3月1日,上述机构在上海召开2017年上海浦东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会,并发布《浦东新区蓝皮书: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报告(2017)》。

蓝皮书认为,上海临港地区目前正处于产城融合的发展初期,在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的相互促进关系,不管是经济增长还是城市化,都需要人口增长来激发和保持发展可持续。

“从人口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角度,临港地区应该定义为人口拓展区,而不适合与上海其他高度城市化的区域一起划分为人口限制区。”蓝皮书说,临港未来的发展需要以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来促使传统社区转变生产方式进入更高级的生产力发展阶段。

临港地区位于上海东南角,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距上海市中心75公里,规划面积为315平方公里,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六大功能区域之一,由装备产业区(65平方公里)、物流园区(16平方公里)、主产业区(108平方公里)、综合区(41平方公里)、临港奉贤园区(17平方公里)以及南汇新城(68平方公里)六大功能板块组成,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腹地,拥有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轨交的综合交通优势。

开发建设临港新区,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于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提振上海制造业、主动对接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上海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提高上海整体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举措。

蓝皮书介绍,自2003年底正式启动开发建设以来,临港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0亿元(产业投资近1000亿元),引进产业项目230多个,工业总产值保持45%的年均增幅,税收收入保持22%以上的年均增幅,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格局,海洋工程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一批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成了S2沪芦高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一期开发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成形;引进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天文馆、滴水湖皇冠假日酒店、豪生国际酒店、大润发购物中心等一批功能性大项目,建设了80万平方米商办楼宇和130万平方米各类商品住房。

在社会事业方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以及建桥学院等高等院校陆续整体迁入临港。此外,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医疗、金融以及其他基础服务业等配套设施陆续迁入或建成投入使用。截至目前,临港地区的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初步完成,已经初步具备了规划中的新兴滨海城市雏形。

蓝皮书介绍,截至2016年9月,临港地区的总人口(四镇区及大学)约为31.09万人,包括镇区实有人口25.02万人及在校大学生6.07万人(在校教职员工4319人按实有人口计入申港社区);在四镇区的25.02万实有人口中,临港地区本地户籍人口(户在人在)占比约为35%,上海其他区域户籍人口占比约为31%,外地来沪人口占比约为34%,境外人员占比不足0.3%。

与上海市整体人口来源构成情况对照,临港地区的外地来沪人口占比与上海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2016年上海非户籍人口占比为40.6%);外籍人口占比仅为上海全市平均水平的1/5(上海全市外籍人口占比约为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