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再融资收紧首周 转债大佬忙会客(1)

2017-02-25 11:27:29      参与评论()人

再融资新规出台后首周,有着多年转债承销经验的某一线大型券商债券融资部项目经理谭建华(化名),密集接待了多位上市公司高管。

虽说需要支付一定的债权融资成本,但一些被新规挡在门外的上市公司已着手谋划用转债融资替代原有股权融资方案。在企业整体融资环境持续偏紧、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当下,转债融资优势愈发突出。

跑业务变等业务

非常难得没有出差,谭建华在上海浦西办公室上了一整周的班。再融资新规出台后,江浙沪等地多位上市公司高管纷纷登门拜访,了解转债融资可行性方案。

“答疑解惑、寻求意向性发行业务的咨询电话就有十几通。以往都是我们拜托各路人脉追着上市公司,像这星期坐在办公室等业务上门,还是破天荒头一遭。”谭建华在办公室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感慨。

从再融资新规公布当晚开始,就陆续有多家上市公司来电咨询与转债发行有关的相关政策,以及可能的增发替代方案。“预约上门拜访的董秘、财务总监同样为数不少。”谭建华笑着说。

一家光伏上市公司给谭建华留下的印象颇深。前两年太阳能电池行业持续低迷,去年这家公司得益于抢装潮及整体市场回暖,业绩有所回升,所以大股东这阵子琢磨着趁业绩好推出大额定增计划。可这次出台的再融资新规直接打乱了他们的“如意算盘”。“主要是之前初步达成定增意向的公私募机构,在新规实施后再难获得折价收益,大股东此前的定增计划基本泡汤。”他说,这家公司财务总监此次上门拜访,就是想聊聊之前公司一直没有接触过的转债融资,看看能否设计一个替代方案。

“这家光伏公司情况颇具代表性。那些在资产收购方面目的不纯、玩猫腻的公司,在新规出台后只能打退堂鼓,而那些真正有本业融资需求的上市公司,或多或少地会考虑债券发行业务。”谭建华称。

上市公司顾虑多

就在券商等转债承销机构坐等业务上门的同时,许多上市公司则在“摸黑前进”。

近几天,广东某上市公司董秘小金急得犯了牙龈炎。几天前,其所在公司刚刚宣布终止非公开发行方案。“我们是做实业的,之前融资需求比较平稳,定增间隔一般是两三年。”小金抱怨道,“这两年公司战略步伐做出调整,计划5年年均营收实现30%增长率,需要的资金量较多,融资规模肯定同步增加,没想到一下撞到枪口上。”谈及目前公司融资方案的调整,小金称,正与熟识的券商、圈内朋友交流,寻找可替代方案,“谈得最火、争议最大的就是可转债。”

再融资新规发布后,两市已有数十家公司宣布调整甚至终止资产重组或非公开发行股份方案,上市公司普遍的顾虑是,自身能否达到可转债发行门槛。根据相关规定,发行可转债的公司主体至少应满足“最近3年连续盈利,且最近3年净资产收益率(ROE)平均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但是不得低于7%”发行条件。

“定增各项条件都比较虚,企业连年亏损也能照发不误。而可转债的门槛会筛掉一大批主业较差、经营不善的公司,促使资金向蓝筹或者实体经济靠拢。”有私募机构投资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此外,包括发行转债的负债成本、到期之后能否转股等同样是上市公司顾虑的问题。谭建华表示,能够达到转债发行条件的,实际付息成本并不高。以5年期转债为例,平均每年票息在2%以下。这笔钱即使趴在账上,没有真正投入项目运营,托管银行给出的协议存款利息都能达到4%。业内人士表示,从过往经验看,可转债最终以股份和还本付息形式支付的比例约为7:3。一般来说,只要公司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业绩表现作为支撑,转股成功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