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楼市调控的目的不是要调“死”市场,而是要规范市场行为,贯彻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西安对企事业单位购买住房实施调控,有效弥补了政策“一刀切”的缺陷和不足,更好地发挥了地方政府在楼市调控中的作用。其他地方也不妨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学习借鉴西安的经验,出台相应政策,堵塞炒房漏洞。
6月24日,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品住房交易秩序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较为核心的内容是,在住房限购区域范围内,暂停向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销售住房(含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此,西安市房管局负责人表示,这是为了“防止以企业名义投机炒房”。
在各地陆续出台限购、限贷、限售、限价等各类楼市调控政策基础上,西安市出台政策限制企事业单位购买住房,确实在全国开了先河。而这个看似有些博眼球的举动,实质上抓住了房地产市场中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炒房者绝不只是个人,企业炒房现象也很严重。不是有很多上市公司,在经营不善时,动辄依靠卖房来维持业绩吗?就算这些企业当初买房时没有炒房动机,但实际结果也都变成了炒房。正是因为有太多的囤房炒房者,才使得市场的供求关系被扭曲。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只紧盯个人炒房,而对企事业单位购房不闻不问,无疑是留下了很大的漏洞,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如下后果:一是企业大肆购房、炒房,在严重扰乱市场的同时从中获取暴利,导致调控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削弱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热情;二是个体炒房者会与企事业单位勾结,以单位名义购买住房,以回避调控政策,达到炒房目的,其中很可能会产生种种违法乱纪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