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中药材“资源大省”遭遇“产业小省”困境

2018-05-08 09:09:08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痛点一,拔尖人才捉襟见肘,医技传承后继乏人。多位受访人士表示,由于经济欠发达,甘肃省中医药企业、医院、高校都普遍存在人才引进与流失的双向难题。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李金田介绍,学校整体人才实力偏弱,只能感情留人,尤其缺少“领头雁”,遇上重大课题时拔尖人才捉襟见肘。此外,一些独具甘肃特色的中药炮制方法、民间偏方等中医技艺,因为后继乏人难以传承,已经濒临失传。

痛点二,就地转化能力差,丰富资源难盘活。甘肃省委书记林铎介绍,目前甘肃省中药企业拿到的药号数以千计,但因为生产力不足,大多处于“躺在家睡觉”状态,丰富的药材资源难以盘活。据介绍,甘肃省大型药企少,加工量低,大部分药材仍以原料出售,中药材初级加工量和制药企业使用量不足药材总产量30%。

痛点三,管理模式僵化,审批门槛高。由于套用了西医药的标准管理,我国中药新药研发审评通过率低,数据显示甘肃省2015年、2016年获批中药新药数量连续为零。甘肃省中医院科研处处长罗向霞、定西市扶正药业董事长席倬霞等人表示,僵化的模式抬高了审批门槛,导致全省对中药新药和院内制剂的开发创制越来越少。

多举措为产业发展“舒经活络”

甘肃中医药资源丰富,且大多分布在贫困地区,中医药服务基础较好,发展中医药产业会产生巨大扶贫效应和经济效益。业内人士呼吁从国家层面入手,为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升级发展“舒经活络”。

一是从国家层面提出方案,鼓励有实力的中药研究机构、制药企业参与产业发展,支持甘肃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提升研发创新能力。

二是乘“一带一路”东风开拓海外市场。原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介绍,近几年甘肃省中医药文化、技术走出国门成果丰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面通过政府间谈判,一揽子解决中药的注册和进入问题,逐步协调合作国家认可《中国药典》,让中药在国外都能取得合法身份。

三是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医,特别是符合中药的质量和标准规范,建立科学的规范体系、评价体系。北京海吉星集团董事长杨军说,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中医药“走出去”的国际化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有别于西医西药的检测体系标准,逐步杜绝中药西检、中药西用、中药西化。“要逐步改变现有注册管理办法和质量标准制定原则,不能照搬西药的质量标准制定原则,要从药材种源、采收季节、炮制规范等来加强监管,突出中药特点。”他说。

四是加大政策供给侧改革力度。甘肃省中医院科研制剂中心党支部书记李喜香、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裕等人认为,新药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必须大胆推进,为中药创新松绑。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

    点击加载更多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相关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