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造车新势力再惹争议:有量产车还算玩概念?

2018-05-03 09:11:26    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评论()人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5年互联网造车兴起到现在,造车新势力已超过300家。

“互联网造车队伍现在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但是最后将死掉一大批,能存活下来的只是少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传统汽车企业领导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对此,秦力洪也坦言,未来造车新势力最终存活率约为20%左右。“现在谁能活到最后还很难说,我们的未来走向还得5~10年后才能最终明确。

  资质受限 新势力寻它径突围

当前,各路造车新势力纷纷寻求出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是造车新势力小规模量产年和集体发声年。

由于未能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小鹏汽车已与海马汽车签署了《小鹏品牌汽车合作制造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生产新能源汽车,并将在今年底完成小鹏汽车G3的大批量交付。

与小鹏汽车情况类似,由于生产资质受限,蔚来汽车先后与江淮汽车达成量产合作。

“蔚来汽车正在走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流程,但不管资质申请下来与否,蔚来汽车第一和第二款车型ES8和ES6都将由江淮汽车工厂生产。”蔚来汽车用户发展副总裁朱江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蔚来汽车从第三款车型开始,将不再采用代工形式,而是由蔚来自主生产。”

相对于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的借“壳”生产,威马汽车则另辟蹊径——北上买“壳”,南下造车。

2018年1月16日,工信部公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04批),在拟变更企业准入信息中,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变更为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中顺汽车生产资质完成异地转移后,意味着威马温州工厂可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互联网造车企业想要最后存活下来,必须将互联网思维与中国传统制造业相结合,从‘概念’落地到传统制造生产上来。”叶盛基在此前举办的“2018中国动力电池暨储能产业大会”上就坦言,“企业只有在拥有关键技术和自主生产能力时,才能谋求更长远的发展。造车新势力也是如此。”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

    点击加载更多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相关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