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东北工业40年兴衰:从一份很牛的工作到不相信会下岗

2018-05-02 15:33:25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2002年,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工人在往坑下运送炸药。

2002年,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工人在往坑下运送炸药。

原标题:

摄影师记录东北工业40年兴衰:两万多职工的矿剩下两三千人

上世纪50年代末,辽宁阜新矿务局,矿区只有8个矿,苏联模式正在急急推进,如同东北工业腹地的各大矿区。

王玉文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童年,从小学到中学,成长和玩耍都没有离开过矿区,包括对自己未来的想象。后来,矿井连成了片,从露天矿里排出的矸子堆成山,在矿里受伤被抬出来的人和得硅肺病的人都变得习以为常。

下乡之后的王玉文摸到了相机,决心用记录的方式逃离这个轨道,以另一种方式审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切。从1978年至今,从阜新到本钢、鞍钢各大矿区,他拍下40年里东北矿区的变迁,色调是黑白的,但镜头里劳作的矿工时常带着笑,他想给那些岁月留下希望的光亮。这些都收入了摄影集《工业时代1978—2017》。

一份很牛的工作

2017年冬天,大雪落在辽宁本钢溪湖冶炼厂,漫天的雪片与无人的厂区里的铁楼梯、灰墙面,成就了天然的黑白效果。69岁的王玉文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这里,人声鼎沸的日子被拍了一遍一遍,直到此处成为遗址。王玉文用半生见证了这个衰落的过程。

1948年,王玉文成了家中第四个孩子,他有三个姐姐,之后,又有了三个妹妹。母亲没有工作,父亲在矿上每月99元的工资是全家所有的收入来源。

王玉文曾在镜头里多次聚焦过矿工的午饭。其中一张,1979年的辽宁本钢第一冶炼厂,铁饭盒里是热腾腾的菜,矿工站在一旁叼着烟斗,眯缝的眼睛溢出窃喜。这是王玉文最熟悉的场景,年幼在家时,年景不好,能吃到的粗粮摆在眼前,绝大部分要让给忙碌在矿上的父亲。

那正是“二五”时期,东北工业建设由“全国支援东北”转向“东北支援全国”。对口西南和西北的建设,东北承担着“共和国长子”的责任和义务。比如,辽宁鞍钢就得支援武钢、包钢和攀钢。王玉文所在的阜新,是一座辽宁西北部的城市,低矮的山区丘陵曾藏着10亿多吨煤炭资源,分布在两百多处矿产地,让它成为沈阳经济区里重要城市之一。

1966年,学校停了课,王玉文无事可做,跑去矿上当临时工。像父亲和所有的矿工一样,他早上八点上班,傍晚五点下班,也会有三班倒。轮上夜班,母亲半夜就来喊他“上班了!”他睡眼惺忪,拎着盒饭就去矿上。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

    点击加载更多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相关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