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重硬件轻软件 口岸配套服务欠优令企业“舍近求远”(3)

2018-04-02 09:27:13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国家级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如今,部分西部地区支持开放的政策应有尽有,已对标沿海地区。但《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由于政策运用的系统性、衔接性、针对性较为欠缺,政策“叠加效应”并未充分释放,削弱了企业的“获得感”,也是促使其“舍近求远”的原因之一。

首先是政策系统性不足。西部某地口岸监管部门负责人说,当地享受的国家政策已实现叠加,但由于缺乏系统整合,稀释了政策含金量。以整车进口为例,当地整车进口口岸获批之后,商务部门、铁路口岸和相关区县“一哄而上”争抢货源,优惠政策也成了“撒胡椒面”。

不少企业反映,在西部一些地区,存在政策分散、各自为政的现象,比如有的口岸所在区县提出,优惠政策只针对其辖区内的企业,企业要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必须在辖区内注册公司。

其次是政策针对性欠缺。“支持政策确实不少,但如果不能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急企业之所急,企业很难有获得感。”一名企业负责人举例说,企业最看重的并非财政补贴、土地优惠,而是金融支持,某些西部地区政策虽然不少但针对性不足,尤其在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质押等方面政策力度较弱,企业融资利率远超沿海地区。

三是政策衔接度有待提升。与沿海地区优惠政策涵盖生产、物流、贸易的“全链条”模式不同,部分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思维”尚未彻底转变,优惠政策多集中于生产企业,与之相关的物流、贸易企业涉及较少。“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物流、贸易企业与生产企业同样重要,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就不利于开放主体的培育。”一家“逃到”沿海地区的企业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国家层面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但部分西部地区在实现政策叠加的同时,“用政策”的能力有待同步提升,以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关注硬件较多,关注软环境较少”

多名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证实,企业反映的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要原因包括口岸多部门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服务不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政策研究力度不足等。

“一个口岸涉及到多个部门条线,统筹协调难度很大。”一位负责人说,口岸的发展归口岸办管,但口岸的基础服务往往归港务集团、机场集团等国企平台管理,清关报检又归海关等部门管理,九龙治水的局面无疑增加了协调难度。

例如,口岸曾推出24小时工作制,但该项制度最初仅在口岸执法部门实施,口岸服务企业并未同步实施,其工作时间为早9点至晚8点半,导致24小时工作制无法全面推行,对时效要求极高的生鲜产品贸易商造成影响,在多家企业的强烈反映下,24小时工作制才得以全面推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