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重硬件轻软件 口岸配套服务欠优令企业“舍近求远”

2018-04-02 09:27:13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重硬件轻软件、重政策轻服务

口岸配套服务欠优让企业“舍近求远”

距国家级口岸仅几公里路程,企业却宁愿绕道千里之外的沿海城市清关报检,再将货物运回本地……《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调研发现,部分西部地区虽已拥有比肩沿海地区的通道、口岸、平台等开放体系和政策,却出现了当地企业“舍近求远”的怪象。

企业普遍反映,通关效率等配套服务欠优,政策系统性、针对性欠佳,营商成本较高,是促使企业“用脚投票”的重要因素。专家表示,部分西部地区的开放体系和政策日臻完善,但重硬件轻软件、重政策轻服务的营商环境短板,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瓶颈。

“守着国家级口岸,却绕道千里之外”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经过多年发展,部分西部地区通道、口岸、平台等开放体系的完善程度甚至已比肩沿海地区。然而,不少当地企业却“不买账”,拒绝就近在当地口岸通关,宁愿多花运费到千里之外的沿海城市清关报检,再将货物运回本地。

西部某市一家肉类加工企业每年进口量超过1500吨,其3公里外就是国家级水运口岸,且生产地和目标市场均在本地,就近通关无疑是最佳方案。但令人费解的是,该企业却放着家门口的国家级口岸不用,先将货物通过海运运达上海、广西钦州等沿海城市,清关报检后再千里迢迢运回本地。

企业“舍近求远”并非个别现象。某农业企业是当地的进口大户,每年进口冰鲜肉类、活牛等货物共6万余吨,却也选择绕过当地的口岸,在深圳、青岛等沿海城市通关,再通过1000多公里的公路,将货物运至本地加工、销售。该企业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以前我们也曾尝试就近通关,但现在基本不跟本地口岸打交道了。”

不仅如此,对于时效性较强的商品,有些企业也不惜“舍近求远”。西部某区经营进口海鲜的企业距离当地航空口岸15分钟车程,但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进口的三文鱼、活虾等产品对时效要求极高,但大部分也不会就近在当地航空口岸通关,而是先空运到其他城市,清关报检后再紧急运回本地销售。

“舍近求远”既增加企业的运费成本,还造成通道、口岸资源的浪费,制约着当地开放效能的发挥。例如,西部某地已建成多条联通世界的国际物流通道、国家级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等完善的开放体系,其中8个指定口岸的数量与沿海地区基本持平,但去年仅肉类、整车口岸实现正增长,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多数口岸的货运量均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态势。

以三文鱼进口为例,2015年当地航空口岸三文鱼进口量超过4000吨,辐射带动周边多个省区市,而去年已经降至500吨左右。其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舍近求远”,是进口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