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煤企债转股协议何以难落地?只有协议量10%真正落实

2018-03-29 11:42:08    中国证券报  参与评论()人

3月27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17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指出,目前煤炭企业负债高、融资难、资金紧张等问题依然突出。《报告》显示,2017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67.8%,仍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部分承担去产能任务的企业,由于债务得不到及时处理,资产负债率上升明显,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提高工人收入、补还煤矿安全生产与采掘工程欠账、职工工资、社保基金的压力依然较大。

在此情势下,曾被寄予厚望的债转股工作实际上已经陷入“落地难”尴尬,中煤协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宏在《报告》发布会上承认这一事实,煤炭企业债转股签署的协议量虽说比较大,但真正落实的只有10%左右。

煤企债转股协议之所以“落地难”,首当其冲的是筹集资金难。实施债转股需要大量资金,银行方面资金吃紧,向社会筹集资金难度大、周期长。债转股不是债务从“左口袋”倒腾到“右口袋”那么容易,需要银行注入大批资金启动。2016年10月国务院启动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以来,五大行先后发起设立了债转股子公司,按市场化进行债转股操作。监管部门要求不搞拉郎配,不搞行政干预,由银行和持债企业进行市场化合作。但钱是硬道理,债转股必须要银行拿出真金白银从负债企业取得股权。谁都知道,煤企是个大包袱,即使是一些前景看好的煤企集团比如中国神华(20.650, -0.09, -0.43%)、中煤能源(5.040, 0.00, 0.00%)等,银行一旦摊上债转股的事,必须注入大量资金,才能撬动债转股。而动辄上亿元的注入资金,对银行方面来说,是一大风险源。在银根收紧、着力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大环境下,银行十分谨慎,不敢贸然涉足其中。而民间资本也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对煤企债转股兴趣不大。况且债转股周期较长,一般需要5年时间,这对追逐短平快投资的民间资本来说,是很忌讳的,不敢轻易下手。

其次,“明股实债”横行,多数转股是一个债转股的变形,即名股实债,表面上签协议转的是股,而通常约定的是那些回购条款。从有关银行披露的债转股项目情况来看,银行一般会与企业签署“有息债转股”协议。虽然是债权转股权,但不分红,银行每年要从企业身上获得大概5%的固定收益。通过明股实债的投资模式,银行方面可在较低风险前提下获得相应收益,具有债的特点;通过明股实债的投资模式,煤企方面方可在账目上扩大自身的股本金,不占用授信额度,也可以有效降低资产负债比,具有股的特点。但风险也存在,明股实债可以短期内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增加资金供给,但实际上只是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向后延伸。关键是煤企是否如约履行回购义务,是否具有支付回购款的能力和意愿。一旦出现经营困难,融资企业可能会做出逃避债务的选择,银行方面“偷鸡不成反而蚀把米”。而账面上讲,有息债转股貌似协议降低了企业的负债率,但却提高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因为银行的贷款利息是从企业成本中扣除,可直接抵减企业利润,利润摊薄后企业可因此少交所得税,而债转股后,则需要企业税后支付这部分股权利息,实际上扩大了纳税基数,企业的留存利润反而在减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