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为蜂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2018-03-27 11:34:1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我国蜂产品生产量与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生产效率低、加工技术落后、质量检测技术缺乏等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蜂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产品档次以及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吴黎明研究员牵头完成的“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为推动我国蜂产业健康发展,促进蜂产品安全高效生产、增值加工,保障蜂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科技支撑。

目前,该项成果已应用覆盖22个省区市的1100余家养殖、加工、流通和监管单位,受到普遍认可和好评。近3年,蜂农新增经济效益28.05亿元;企业新增效益2.31亿元。

“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复杂,涉及蜂业生产全产业链条,包括蜂场设置与环境、蜂群饲养管理与药物使用、产品采收贮运与加工等环节。”吴黎明表示,单纯依靠检测已难以实现蜂产品的质量安全,有必要针对可能影响产品生产加工效率和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展开攻关,实现全产业链条控制。

据了解,吴黎明领衔的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历经10多年攻关,针对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中存在的系列科技问题,创建了蜂胶低温湿法超微粉碎技术、物理法抗结晶蜂蜜生产技术等产品高值化安全生产技术,发明了系列蜂产品品质识别和质量控制技术,实现了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

创新团队还通过增强蜜蜂本身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减少药物使用率,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安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对蜂群而言也一样,早春的繁殖直接关系到蜂群整年的生产与抗病能力。但常规饲养方法如果遭遇长期寒流,就会导致蜂群繁殖失败。

“我们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早春低温繁殖新技术,使得早春蜂群发病率下降71.7%、蜂蜜生产能力提高31.0%。”吴黎明说。

“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常规蜂群不允许两只及以上蜂王共存,由于单只蜂王产卵力所限,蜂群内幼虫供应就会受限。项目组通过生物诱导和环境诱导,成功研发出多王同巢群组建技术,实现了多只蜂王在同一产卵区自由活动、正常产卵,突破了多王同巢越冬和周年饲养的技术瓶颈,攻克了蜂群产卵能力弱的问题。该项技术在实现提高蜂群生产能力的同时,大幅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和兽药使用量,提高了蜂产品产量和安全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