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潘清:“独角兽”时代来临 热潮尚需冷思考(2)

2018-03-22 09:37:3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事实上,除了已在海外上市的BATJ,还有更多尚未登陆资本市场的“独角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未来的A股,将崛起一个代表中国新经济发展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独角兽军团”。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拥有行业领先地位和定价权的“独角兽”陆续登陆A股,势必引发市场资金重新选择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为资本市场拥抱新经济点赞的同时,一些专家也表示,应更理性地看待“独角兽”回归。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很多“独角兽”已经过了快速成长期,且伴随境外股市高涨,其股价很高,投资者分享其成长红利的可能性不大。

事实上,中概股回归后成长性难以为继,在A股并非没有前车之鉴。2015年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此后市值一度高达1550亿元。如今这一指标已大幅“缩水”至650亿元附近。

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滕印也提醒,对于预期中的“独角兽”行情,投资者不能盲目追捧,而需冷静观察,判断其估值与成长性是否匹配。

另一重担忧来自“挤出效应”。创下IPO“最快”纪录的富士康拟募资总额高达272亿元,相当于2017年A股IPO募资总额的一成多。宁德时代逾131亿元的融资计划,约等于2017年IPO平均募资额的25倍。

多位业界人士表示,若“独角兽”批量回归,势必导致有限的上市资源被挤占。更多中小型企业将因此无缘A股,而它们之中,极有可能包括了未来的“独角兽”。

而在存量博弈的市场中,追逐新热点的从众心理也可能令一批堪称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优质蓝筹股遭遇“错杀”。

此外,即报即审、绿色通道等“特殊待遇”,也被部分业界人士质疑有违证券市场的公平原则。

管清友建议,在稳步推进“独角兽”回归方面,沪深交易所可设计单独通道,但必须采用全新的发行制度和交易制度;呼吁考虑设立第三家交易所,按照注册制、新交易制度和企业化来设计,用增量改革倒逼存量;针对“独角兽”回归和快速IPO,要强化投资者教育,在揭示投资机会的同时提示投资风险。

分析人士认为,在迎接“独角兽”们的同时,A股市场更应扮演好独角兽“孵化器”的角色。这将是对实体经济的最好支持,也是给予投资者最大的投资回报。

热潮之下,无论是监管者还是参与者,还需冷静思考、仔细权衡。

(作者为新华社记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