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智能家居须防“不速之客” 80%抽检摄像头存安全隐患(2)

2017-12-14 09:30:5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黑色产业浮出水面 智能设备成“小偷”和“间谍”

“时刻能见,心无挂念,你想看到的都能帮你看到。”

某电商平台上,一款月销量近万台的智能摄像头把这句话作为宣传语。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关注家中老人、孩子、宠物的动态,或者实现远程看家、看店、看车,是很多人购买智能摄像头的初衷。

8月初,重庆的黄女士为观察自己的宠物狗,在客厅里安了一个智能摄像头,通过手机就能方便看到客厅的实时画面。有一天,黄女士突然发现自家的摄像头在动,立即打开电脑后台查看,发现除了自己的账号,还有一个陌生用户在监看这个摄像头的信息。

根据此前媒体爆料,只用支付188元,就能获得可以播放家庭摄像头摄制内容的软件,输入相应IP地址、登录名和密码,就能成功登入摄像头,远程查看实时监控画面,甚至可以对画面进行放大缩小。在一些QQ群内,被破解的IP地址甚至会被群主作为招揽人气的礼品,免费向群员发放。

7月,北京警方破获全国首例网上传播家庭摄像头破解软件案,打掉一条犯罪链条,抓获涉案人员24名。涉案人员党某和赵某非法购买摄像头破解软件,破解网络摄像头IP,观看保存或贩卖摄像头拍摄的内容。

对于被入侵的摄像头信息,黑客也不是照单全收。7月,浙江丽水警方查获被破解入侵家庭摄像头IP地址近万个,涉及云南、江西、浙江等地。根据嫌疑人王某供述,如果摄像头的监控画面对着客厅,就不要;如果对着卧室、卫生间等私密场所,价格是10元一条;如果是“有料”的所谓“精品”,则能卖到20元一条,还能在云盘多次贩卖。

“从法律角度看,智能家居设备被破解,导致用户的信息被分享售卖,主要是侵害了用户的隐私权。《民法总则》《刑法修正案(九)》《侵权责任法》《网络安全法》等,都对公民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分析。

除了充当窥探隐私的“间谍”,遭到恶意控制的智能家居还可能变成家里的“小偷”甚至“强盗”。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韩伟力介绍,智能家居存在的安全问题是全方位的:除了个人信息泄露,还可能因为智能家居设备丧失功能或者功能紊乱,造成家庭财产损失;更有不法分子利用被恶意控制的智能家居设备,进行人身攻击和网络攻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