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售并举时代,
土地供求格局是否“变天”?
城市土地紧张,农地利用低效,是此次在13个城市农村建设用地上建租赁住房试点的两个背景。而此前推出的租售同权,为这次试点提供了制度保障。
但农地的“小口子”入市,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城乡土地的供求格局,尚待观察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租售并举”的时代,一些沿袭多年的土地供应格局和模式,可能真的要“变天”了。
资料图:南京河西地区一处楼盘。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从国有建设用地看,自2016年11月北京首个自持地块成交以来,全国共有7个城市先后推出租赁用地。随之改变的是,土拍模式从过去的“竞拍地价”,变为竞拍“自持面积或保障房面积”。
集体建设用地也面临重大调整。8月28日,国土部、住建部宣布,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南京、杭州、合肥、厦门、郑州、武汉、佛山、肇庆、成都13个城市,将首批试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主要供给新市民。这意味着,长久以来,集体土地不能建设住宅供应城市居民这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将被打破。
过去几个月时间内的密集决策,尤其是一系列土地新政,或将带领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全新的租赁时代。
自持地块多地开花
在“租售并举”政策指引下,各地正发力租赁土地供应。
一些重点城市陆续公布了2017~2021土地供应计划。其中,租赁用地或住房的供应计划都被纳入其中,并且开始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
北京宣布,未来五年将提供1300公顷土地用于租赁,占整个土地供应计划的21.7%,可建设约50万套租赁住房。这1300公顷土地中,大约1000公顷来自集体土地。上海计划建设70万套租赁住房,占地1700公顷,其中41%的土地来自专门的租赁住房用地。
广州宣布建设15万套租赁住房,占地825公顷,其中20%是纯租赁住房用地。深圳表示,将提供110万套租赁住房,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深圳租赁住房的土地来源更为多样,除了专门的租赁住房用地供应外,还计划收储一些城中村的农民自建房;并且规定,从2017年8月起,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商品住房用地,必须以不低于规划面积20%的比例配建自持租赁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