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7日北京市果断出手,这轮凌厉的楼市调控风暴已过半年,游戏规则被彻底打破。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也在剧烈地去杠杆,这构成了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面貌,即防风险压倒稳增长。
对楼市而言,不仅传统的“金九银十”几无可能,明年复涨亦是小概率事件。因为即使是此前的调控,周期也往往是两三年,何况此次调控一亮相就是气势逼人。
人人都感受到了不同,但信息碎片化和媒体社交化,使得情绪虽得以宣泄,理性的讨论却愈发困难。过去半年,舆论里的楼市充满了似是而非的夸张,各种“变天”的观点争奇斗艳,傻傻分不清楚。
房子,对于政府而言是土地财政,对于市场而言是支柱产业,对中产而言是财富载体。房子已经是中国经济里诸多利益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牵一发动全身,暴跌与暴涨都是不可接受的。政府的任何房地产政策,都不是为了摧毁房地产市场,而是改变暴涨预期,细水长流。
此次调控,及时阻遏住全民加杠杆和楼市资本化的趋势,从而避免了泡沫破裂和波及金融稳定的风险,可谓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房子不是用来炒的,而是用来住的”,一锤定音,再往后就是长效机制的长袖如何善舞的问题了。
娜拉出走容易,但娜拉出走之后则充满未知。鲁迅先生90多年前提出的“娜拉出走怎么办”问题,依然是我们观察世界的密钥。以行政意志冻住楼市容易,但如何解冻才是棘手问题。原来的老路,周期性的拉抽屉,肯定已经不合时宜。如此,楼市调控的声誉再难翻身;釜底抽薪,改变预期,杠杆降调地面。然而,预期一旦真的逆转,如何应对踩踏效应绝非纸上谈兵;开辟新的路径,转向长效机制,却是知易行难。因为长效机制本身就是一个摸石头过河的过程。
决定房价的关键因素,莫过于货币、预期和人口。货币现在已经进入“紧平衡”,短期内楼市基本冷清。人口仍存变数,如果人口见顶,恐怕在长期会对楼市形成利空,尽管这影响是非线性的。预期则是个微妙的变量,纯市场意义的空头基本偃旗息鼓。因此现在压制市场多头的是政府空头,是“史上最严”的调控政策在对冲买房预期,不可能长期化,只能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