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林毅夫团队报告引发大讨论:东北要不要补轻纺短板(2)

2017-09-05 10:54:44    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评论()人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付才辉

“吉林省所在的东北地区目前有超过1亿人口,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十几个。即便在省级层面,吉林省2016年末有2700万人口,其中16~59岁的适龄劳动人口占68.65%,人均GDP为54266元,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53980元。目前吉林省的经济体量与新西兰旗鼓相当,但人均收入水平只与非洲加蓬相当。吉林省差不多就是一个体量较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或地区,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而不是应该不应该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来诊断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国土所研究员、原所长肖金成认同这个判断,他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林毅夫团队提出的五大产业都不错,这五大产业都是可以发展的。“很多地方政府说要发展哪些产业、不要发展哪些产业,实际上这是误区。什么产业都可以发展,吉林连化工都能发展,其他产业有什么不能发展的?关键是这个地方能不能发展起来、能不能把投资者引过来、能不能把企业引过来。”

 

国家发改委国土所原所长、研究员 肖金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也对这个判断没有太大异议,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除了像海南等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省份,中国任何一个省级区域都是几千万人口,相当于国外一个国家的规模。因此,从某种角度说,一个省级区域,做五种产业甚至更多的产业,都不会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轻纺业,就一定要补上轻纺这门课,这个倒没有必要。”

争论问题二:补短还是避短?

针对吉林省是否应该发展现代轻纺产业,引发了巨大争议。孙建波认为,吉林和北欧一样由于纬度高,半年天寒地冻,不能发展轻工业,并且发展轻工业也没有必要,他没有看到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在经济追赶时搞轻工业。

付才辉不认同这个看法,他指出,芬兰的诺基亚最早从事的是木材和造纸,后来转型为替荷兰的飞利浦代工生产家电,转而生产自主品牌的电视,最后才发展电信设备和手机;瑞典、瑞士早期的工业化也发展纺织、成衣、制鞋等轻工业;东亚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更是如此。“轻工业在吉林严重缺位,并不是其不符合当地的比较优势,而是,其轻工业短板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重工业赶超战略的扭曲结果。”

资料显示,在民国时期,东北的轻工业就已经很有规模。191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东北就占到27.2%,靠的除了农产品就是面粉、豆饼和酒精等轻工业品。

解放后,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是承担国家重工业赶超战略的主要区域。2014年,吉林省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是30%比70%,而黑龙江更甚,为20%比80%。即便是2003年开始第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依然没有彻底扭转这种扭曲。

因此,补短还是避短,不仅是争议的源头,也是争论的核心所在。

公开反对补轻工业短板的声音不少。孙建波认为,东北不应该补轻工业短板。他发文表示,林毅夫教授新结构经济学对解释中国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指导后发展国家的崛起也具有极大的政策意义。但扬长补短的建议,却不能适用于东北。

紧接着孙建波的评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也撰文反对林毅夫所提出的吉林应率先弥补轻工业短板的政策建议,反对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强调“轻工业行业基本上是一个竞争性的行业,应该是让市场发挥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田国强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也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他认为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并不适用于分析老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