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红色电影缘何受追捧?人民电影拍给人民看(3)

2017-08-18 10:31:07    光明网  参与评论()人

   三、红色电影传播时代精神:到新中国电影一线去

东影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不仅拍摄了大量优秀影片,更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并从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先后派出大量电影人才,调出大量专业器材支持各地电影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包括支援华北电影队,接收北平电影机构组建北平电影制片厂,筹建中央电影局,接收南京、上海等地电影机构,组建中国影片经理公司,美术片组全部调至上海建立上海美术片厂等。到1949年,东影共调出285人支援了全国电影机构的建立建设。建国后,东影又陆续外调人员支援兄弟厂,东影机械工厂、东影化学工厂先后划归中央电影局直接领导。东影聚集延安等各地电影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不愧为新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1949年4月成立的“中央电影局”首任局长由东影厂长袁牧之调任,新中国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处处长陈波儿,原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党支部书记。建国后,新人民政府以率先成立的“东影”为核心力量,逐步接收国民党‘中电’公司在北平、南京和上海的遗留财产,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形成了三大国营制片厂。“支援北京,支援上海”口号提出之后,东影厂更是有大量的人才支援了新中国电影诞生期各地的电影事业,包括技术、人员等多个方面。1957年成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而这个队伍正是1950年从东北电影制片厂迁来,包括方明(持永只仁)、王树忱、段孝宣、金近、靳夕、何郁文、何郁门、刘凤展、矫野松、关枫、尚世顺、王玉兰、梁立克等十余人。

汇聚东北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接收日本在华殖民文化机构伪满映,建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改造殖民电影为人民电影;拍摄和放映了大量优秀电影作品,培养了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电影人才;建立起完整的制片 、发行、放映的电影行业链条,为人民电影奠基,有力地发展了新中国电影的红色传统。

传统的本质是中华民族的来处,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红色是国之所需之牺牲,是民之所需之奉献,是未来之所需之创造与希望;红色传统的本质是笃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中国梦的底色。新中国电影传承、构建和传播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不屈的红色精神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