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网约车新政满一年 “打车难”回潮尴尬了谁?(2)

2017-07-31 14:24:0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地方政府部门对新兴的网约车行业监管持以审慎、稳妥的态度是有必要的,但是这种监管如果过于消极、严苛,就可能限制行业的蓬勃发展。在网约车改革方向已明、顶层设计已定的前提下,各城市理当更积极、更主动行动起来,一方面积极推进新政落地,一方面根据市场反应对实施细则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详细】

网约车“玻璃天花板”仍待打破

网约车的走向,其实远不止“打车难”的处方那么简单,它关系到新业态的冷暖、表征着新经济的方向。今年以来,“包容审慎”成为行政热词。不要说快递、微信,就是支付宝、滴滴打车、网络订餐等,如果没有顶层设计包容审慎的心,估计早就夭折在违法违规的板子下了。新事物不能自动匹配老规矩,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新规矩恐怕更不能穿旧鞋走老路。网约车监管与改革,恐怕还有很长的裹脚布要拆除。

行业改革是世界性难题,网约车发展也有自己的时间线。7月20日,交通部副部长刘小明在成都调研时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平台、车辆与驾驶员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合法化不能成为网约车发展的“玻璃天花板”,让共享经济的红利在网约车领域澎湃涌流,看来改革仍未有穷期、仍不能止步。【详细】

微言大义:

@灰熊:多想想服务,少想想管理!

@相信未来:本来人家是业余的,你现在强制把人家改成营运车辆,谁还去跑?赤裸裸的扼杀!

@金色的高源源:严管是正确的!为了乘客安全着想!感谢政府!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网约车新政实施一周年,尴尬地面临着“打车难”回潮。网约车初兴起时生机勃勃,高潮时如火如荼,到如今应当反思是否已经“泯然众车矣”。“政策落地慢”、“准入门槛高”对于这些群众质疑的“槽点”,地方相关管理机构自有其解释。但“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来不是说说就能实现的,不妨就从“我方便管”到“百姓方便用”的转变开始。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