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新能源汽车鲶鱼效应未显现 生产资质或被暂停发放

2017-06-22 09:07:15    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评论()人

“鲶鱼”效应未显现 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暂停发放?

每经记者 骆一帆 每经编辑 杨 翼

6月15日,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97批)(以下简称《公告》),获得第10张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云度新能源赫然在列,这意味着其正式从“生产允许”升级成为“销售允许”。

《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到,目前,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1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仅北汽新能源和云度新能源进入了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其他企业在获得资质之后进展缓慢,迟迟未能进入,而这也被认为是近日所传新能源生产资质暂停发放的重要原因。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前就新能源生产资质暂停发放一事向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进行求证,但截至发稿并未得到正面回复。

业内多数分析认为,此变化可能是因为尽管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产能已经足够大,但是真正的“鲶鱼”并没有出现或未被放进池塘。

有业内消息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暂停发放主要是有关部门需要对现有准入政策重新审视,原因则主要是目前已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企业进展缓慢,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带动作用未能达到此前预期。

准入政策需重新审视?

在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大背景下,众多企业开始向新能源汽车行业迈进,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2015年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来,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企业已达到15家,但真正进入到工信部《公告》的企业却仅有两家。

按照规定,企业必须进入工信部《公告》才具有销售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资格,也就是说,目前,大部分已获得生产资质的车企并无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资质。

“如果这15家企业发展都比较红火,对新能源行业促进比较大,那自然没什么问题,”上述消息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但目前这些企业大多进展缓慢,对新能源行业促进力度有限,在此情况下,有关部门对现有准入政策再进行审视也合乎逻辑。

有分析认为此前进入的15家企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一位汽车产业研究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可能有个别企业存在投机取巧的情况,虽然样车通过检验,但实际综合水平未能达到准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