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商业地产“过快增长”态势值得警惕(2)

2017-05-05 09:36:37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第一,受地方政府政绩冲动裹挟,商业地产供应量规划无序。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引进大的房地产企业,违规实施“税收奖励”或“零地价”现象非常普遍,如河南省安阳市曾一度奉行“零地价招商”政策,导致当地土地资源早早透支。

中城新产业董事长刘爱明认为,目前商业地产总量明显过剩而导致的“零租金”现象是一些地方政府需要检讨的,市场的本质是供求,用行政手段增加市场供给是不明智的。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说,一些地方就以“招商引资”、“旧城改造”、“国企改制”等名义减免土地出让收入,实行“零地价”,甚至“负地价”,或者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

华东一家房企的战略与投资管理部总监告诉记者,一些城市热衷建超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受地方政绩冲动裹挟,该企业在不少地方建造了地标性建筑,有些项目根本不盈利,只是为了给地方领导脸上“贴金”。“此前地方政府承诺的税收补贴等优惠也由于政府换届后不认账了。”

第二,对土地财政的惯性依赖,政府推地冲动转向商办。

易居中国企业集团CEO丁祖昱认为,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致使实体经济被边缘化,而由此带来的更糟局面是,一边是政府负债大幅上升,一边却是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大幅下降。如银行信贷资金,就因为过多滞留于房地产、城市建设项目等非生产性固定资产项目,导致资金流动性极差而使得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

鹏欣集团CEO姜雷说,出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双重考量和追求,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难减,有些地方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甚至是将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债务偿还的主要渠道。因此造成商业地产供应量规划无序,政府只知道推地、拍地,而很多开发商却并没有商业地产的开发经验。

第三,官商勾结造概念,囤地坐等升值。近年来,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生态园、工业园区等概念层出不穷,一些开发商与地方政府联合起来造概念,实为囤地做“挡箭牌”。

一位开发商告诉记者说,“商业地产的开发不只是一桩大的政绩,商业综合体建成后所带来土地升值,对就业和消费方面的促进以及GDP和税收的增长也是很多地方政府乐见其成的。所以尽管建成后未必能够赚钱,在地方政府官员们看来,从总体效益来看仍是一笔赚得来的买卖。这就助长了开发商跑马圈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