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共享单车盈亏分析:自我“造血”有多难(2)

2017-04-14 16:07:4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但在另一方面,对于共享单车押金的使用模式乃至投资方式,以及投资收益的归属,目前的法律规定并不明确。尽管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均表示用户缴纳的押金统一存放在银行,进行第三方资金监管,但具体如何使用则语焉不详。3月20日,北京市海淀工商分局就发布通告,其中点名批评摩拜单车退款难,处理客诉效率低导致投诉量大幅增长的问题,更说明依靠押金“生金蛋”的盈利模式从长远上看,恐怕将随着监管的加强难以成立。

有些看似靠谱的盈利模式目前仍是纸上谈兵。比如流量变现或者与本地服务结合增值收入。小鸣单车创始人邓永豪就表示,在本身的骑行收入之外,车身上面的广告、APP上面的广告、给其他平台进行引流等,都是可变现的渠道。市场研究机构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也表示:“互联网模式下,除了租车收费以外,每辆自行车也是大数据的承载体,可以搜集获取大量用户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同时推出各种广告营销产品、电子商务产品、游戏产品等,这种拓展性也是传统自行车租赁企业无法比拟的。”但这些“生钱之道”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在将全部精力用于造车与修车的共享单车企业尚无力顾及。

倒是骑行产生的租金收入本身,有可能在用户消费习惯被培养起来,同时市场完成一轮洗牌后,为共享单车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毕竟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是共享单车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一旦行业结束“烧钱”竞争后,共享单车的租金价格也会回归理性。只是考虑到目前资本的热情洋溢,行业“洗牌”何时才能告一段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