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共享单车盈亏分析:自我“造血”有多难

2017-04-14 16:07:4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近日获审通过,因拥有共享单车服务“永安行”,永安此次过会也被解读为“共享单车第一股”的诞生。

在永安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两个数字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兴趣。一是截至2016年年底,其共享单车业务占主营业务营收的比例仅为0.05%,有媒体将此解读为“共享单车收入不值一提”;二是共享单车业务毛利率高达92.27%,亦有观点认为这证明共享单车未来盈利可期。

尽管两种解读都并不准确,业务占比低其实是因为永安的共享单车服务2016年11月底才投入运营,而毛利率高则来自于投入的共享单车尚未开始折旧,但对这两个数字的广泛讨论,实际上正体现出市场对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和前景的关切。

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共计融资90亿至100亿元,资本“输血”的规模不可谓不大,但考虑到车辆折旧、损毁维护、“烧钱”补贴等因素,仅靠分时租赁产生的租金收入,共享单车的“造血”能力显然难言平衡。在盈与亏之间,共享单车是否还有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有些看似靠谱的盈利模式其实处于“灰色地带”,比如被广泛质疑的押金资金池。

摩拜和ofo两家巨头今年1月都宣布,用户数量超过千万。按照摩拜299元押金,ofo99元押金,其沉淀的押金分别高达29.9亿元、9.9亿元。有业内人士测算,以摩拜沉淀的押金量计算,即使通过银行的基本运作,年收益也将突破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