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一支国产笔的突破与担忧(3)

2017-03-13 15:21:48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周厚健: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语言,通过沟通了解到当地用户需要什么样产品,第二个是产品,一定要适应国外用户需求。产品不是说含有多高技术,所谓的技术是要给消费者所喜爱的产品差异化创造条件。想做好产品必须用当地的人,用当地的研发、产品规划人员,跟当地的渠道商沟通。

新京报:在和海外品牌的竞争中,中国制造业如何才能获胜?

周厚健:国内企业在研发流程、供应链流程、客户流程上都没有太大竞争力。研发很重要,供应链决定你的效益,客户决定你能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张近东

零售商可以助力制造业转型

新京报:你曾提到过,苏宁与阿里的合作有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你觉得我国制造业企业向“智造”转型需要跨过哪些坎?

张近东:“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这看似是生产制造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实际上零售商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新京报:为什么?

张近东:因为零售商直接与海量的用户打交道,并且可以将用户需求数据化、轨迹化,并通过大数据挖掘找寻消费规律,针对性地精准营销。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帮助供应商快速解决已有的库存,更能通过C2B反向定制等方式,推动供应商精准研发和按需定产,推动上游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企业向“智造”转型,面临的是一个全球的挑战。我们该怎样把我们的研发创新,引入供给端、消费端,引入创新链,如何加强合作,整合资源都是中国企业要思考、实践的问题。

新京报:在你看来,目前中国企业和海外品牌竞争,技术是二者差异的最关键因素吗?

张近东:我认为中国品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需要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以及中国消费的不断升级,用户不会再满足于简单的低价商品,而逐渐会把商品当作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将更青睐于那些有情怀、有理念的品牌商品,这都会带动和孕育一批本土品牌的迅速崛起。

新京报: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品牌方面遭遇到的最大困境是什么?

张近东:纯电商时代,中国制造陷入低端的价格战而不能自拔,在沦为廉价品、假货代名词的同时,也在摧毁着中国的品牌形象。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零售商可以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新京报:中国的家电企业和海外品牌竞争,如何才能获胜?

张近东:目前,很多中国企业缺乏在海外发展的自主平台和渠道,“单一产品线作战”方式,造成企业竞相压价出口,无法为中国创造打响品牌。

我觉得国内企业想走出去,加强同海外的流通贸易,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单兵作战方式,国家和企业应该联手应对,借助零售企业平台“组船出海”。

群策群力

现在许多国产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比如华为手机,但是许多企业还是羞于推广自己的产品,甚至出口转内销,比如日本有许多中国造的电饭煲。要让企业不搞双重标准,让民众觉得买国货不次于外国货,需要打造一批中国高质量水准的产品。

——小罗小罗小小罗

看到之前有一篇关于辽宁经济的报道,企业有心寻求智能化的提升,但却被1万多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员工拖了后腿。人的问题往往最难解决,也最好解决,就看政府和企业谁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其实只要一方开一个小小的口子,辽宁就能变成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