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原标题:关于中国股市汇市贸易战,你疑虑的,这篇文章全讲明白了
李扬:当前金融风险确实是多发易发,但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方面,中国都有足够的准备、足够的力量解决问题。
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过得并不平静:在继续推进金融去杠杆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外部不确定性下,股市、债市、人民币汇率等均出现波动,这让市场对于中国金融市场能否继续稳定发展产生一些疑虑。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2日在接受环环(ID:huanqiu-com)专访时表示,当前金融风险确实是多发易发,但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方面,中国都有足够的准备、足够的力量解决问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
环环:近日,包括股市、债市、人民币汇率等在内的国内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引起了上到监管层,下到普通民众的关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波动?
李扬:中国市场当前发生的一些情况,需要放在历史发展的长过程中加以理解,否则,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片面性。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变化,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或者说,进入了“新常态”。十九大以后,这个转变又被进一步概况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两个继起并逐步深化的概括,全面刻画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及其主要特征。我们观察一切问题,特别是观察金融问题,一定要牢记这个大背景。
事实上,关于中国的金融风险问题,我们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展开分析的。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就曾明确指出:我国“经济金融经过上一轮扩张期后,进入下行‘清算’期”,换言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上行期”,现在,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经济增长总体开始下行,而且会延续一个不短的时期。更重要的是,如果说在经济上行时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可避免,那么,在经济增长的下行期内,由于水落石出效应,我们经济金融体系内积累的大量问题不断暴露,我们需要集中精力、财力,花去一定的时间,去加以处置。应当说,当前及近来中国市场中发生的诸多问题,正是上述规律的不断显现。
进一步分析,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实际上存在某种减函数关系,即,如果经济增长很快,则金融业便会扩张得更快。例如,过去近40年中,中国经济年均增长8.5%,而中国金融业,按照资产规模来计算,则年均扩张15%;反之,在经济增长逐渐减速时期,金融收缩的速度一般会比经济下行的速度要快。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经济重大转型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下决心“挤泡沫”,需要去解决过去几十年高速扩张时期想解决,但是一直缓不过手来解决的一些问题,而且需要高度警惕这些问题出现某种“加速度”。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正处于多发易发时期。但是我想指出的是,早在5年前,我国政府就已经对当前的问题、问题主要出现的领域、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比较充分的估计,而且,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管理风险措施。应当说,几年坚持下来,有些措施已初见成效。也就是说,目前市场上发生的大多数事态,基本上都未超出我们的预料,因此,一旦市场出现异动,我们也就能够快速反应,及时应对。例如,最近一段时期,我国若干市场发生了异常波动,监管当局采取了快速且力度很大的措施,市场很快就稳定下来了。
处理金融风险是高度复杂艺术,尤其是在监管体系乃至整个金融结构都在剧烈调整过程中,尤需小心。当下,包括银保监和证监会在内的监管功能在调整,“两监会”作为一个总体和货币当局之间的功能也在重新调整,整个货币部门同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在重新界定,整个国内经济部门和整个对外部门的关系也要重新协调。客观地说,上述调整都还没有到位。在这样一个功能还没有完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出现一些应对不及时甚至应对适当的情况,并不奇怪。
总的来说,我们对中国金融发展仍然充满信心,对中国经济发展也充满信心。我们信心的基础,并不是说中国经济金融没有问题,而是来自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认识的比较清楚,对存在的问题有比较冷静的判断,对于问题的解决,有方向正确的思路。
环环:中国是否可能发生金融恐慌,判断依据是什么,如何应对?
李扬:中国目前并未发生金融恐慌。但是,在某些领域,某些时段,确已出现恐慌的苗头。从理论上说,对市场波动反应过度,便可认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恐慌。对照这一标准,我们尚未达到那种程度。金融恐慌典型的状态是2008年的美国,当时,雷曼兄弟破产,一下子触发了市场下泄的动力,出现那种情况,任凭当局如何解释,采取什么举措,都止不住市场下泄势头。与这种状况相比较,中国至多只是出现了一点恐慌的苗头。我们所以提出整个问题,就是要防止苗头演成趋势。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今市场上出现的若干问题,恰好是我们推进金融改革的结果,更不能与恐慌相提并论。
典型的例子是债市违约。如所周知,论及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大家一致同意,打破“刚兑”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舍此,便无法形成正常的市场纪律和市场规范,中国的债市便无法健康发展。2015年,市场上出现了债券违约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说,这都是中国债市走向健康发展之路的必要一步。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市场上却出现了相反的声音,有些言论将之视为市场危机。这种“叶公好龙”的毛病,在我们市场上多有存在。实际上,今年我国债市的问题,正是2015年问题的延伸,这都是中国债市打破“刚性兑付”的必要条件。当然,今年,债券违约问题不仅发生在国企身上,也出现在民企、上市公司,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债务上,但是,“打破刚兑”的方向没有变。这就要求市场主体,特别是筹资主体,一定要让自己的信用和风险在市场上充分暴露,让投资者有一个理性选择的基础,只有这样,我国的债市才能是健康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不应对这几年债市上出现的问题大惊小怪。当然,在这样一个有代价、有痛苦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创造并保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需要与市场充分沟通,需要把事情讲清楚,当然,更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得干净利落。
过去一个多星期以来,央行针对市场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定向降准、大规模逆回购等,向市场释放了很多流动性,可以说,多数领域的波动由此基本平复。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的问题远没有金融危机期间的美国这么严重,只要政策说清楚,政策做到位,就不会发生金融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