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这些观点,是对去杠杆和金融强监管过程中带来的“阵痛”不适应的表现,同时也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低估了中国从过去规模扩张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的决心。当前,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对中国经济面临的内部外部环境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对未来发展有足够的信心,坚定不移推进结构性改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规模扩张。在微观经济主体上,企业部门、居民部门2009年以来轮番举债,导致中国经济宏观杠杆率不断攀升。大量的贷款流向了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等高风险领域,导致地产价格泡沫越吹越大,极大地抑制了社会消费,提升了实体经济和创新的成本。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这一论断,表明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长期放缓趋势有了足够清醒的认识,同时意味着我们对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短期经济数据的波动有了更大的容忍度。
首先,中国经济有很强的韧性。从5月份的数据看,工业企业的盈利增速仍然保持较高水平,虽然仍处于低位,但制造业投资增速有了显著回升,民间投资增速也有了提高。新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工业整体。总的来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快。一些观点对部分数据过度担忧,忽略了中国经济的全景,忽略了我们所拥有的巨大的缓冲空间。
其次,过去数年来,由于经济过度举债,影子银行大肆扩张,中国金融业过惯了“好日子”。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整个金融业脱实向虚、畸形繁荣。现在,这种“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金融业要做好准备过“苦日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去杠杆导致的融资环境趋紧,正在从金融市场逐渐传导到实体经济。在这个关键节点,就此放松货币政策,再度进行大规模放水,无疑会前功尽弃。实际上,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去杠杆的边际力度也正在逐步趋缓,央行正在运用定向降准、MLF等量价工具进行调节,使货币政策更趋稳健中性。
4月3日下午,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士余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证监会系统的贯彻落实工作提出要求